第七章公众心理分析.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公众心理分析

河套大学 张永刚 第七章 公众心理分析 [教学目的] 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 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偏见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视、听、触、摸、嗅觉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各种感觉的复合。 知觉因与思维的相互作用而带有主观随意性,使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 二、知觉的选择性(1) 概念—— 指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二、知觉的选择性(2)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形成知觉的被动选择性。主要包括: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反差越大的事物,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越容易被知觉 3、对象的组合——容易把具有相关性的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 二、知觉的选择性(3)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形成知觉的主动选择性。主要包括 1、需要和动机 2、兴趣 3、性格 4、气质 5、经验知识 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凡是能够满足需要、符合动机的事物,容易引起有意注意 (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则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关系密切) 兴趣 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 性格 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 质 气质——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 多血质——能灵活、敏感、迅速地感知对象,其选择性知觉的速度快、数量多。 胆汁质——稍差于多血质 粘液质——较缓慢地感知对象,其选择性知觉的速度较慢、数量较少。 抑郁质——对事物较敏感,易于感知对象,其选择性知觉的速度较快,但不灵活,因而知觉数量较少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使熟悉的对象容易从环境中分出,成为知觉对象。 (这里的“经验知识”主要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它们以信息的形式储存于大脑,并形成信息系统) 三、知觉的偏见 指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常见的原因和表现主要有: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晕轮效应——片面的或幻化的知觉,能产生美化或者丑化对象的作用 定型作用——即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刻板印象”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的含义 二、需要理论的要点 三、需要的五个层次 一、需要的含义 是人对未被满足的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问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要点 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人类从低到高有五种基本需要 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 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三、需要的五个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及其结构 二、态度的特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一、态度及其结构(1) ——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 一、态度及其结构(2) ——态度的结构 一般由三个因素构成 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是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意图——指主题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是由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是态度的外显因素 二、态度的特性1 1、态度的社会性——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 2、态度的针对性——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即“态度对象” 3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