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
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 李明秋 吕学朋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摘要通过对我国中低产田现状分析,论述了改造中低产田的必要性与现实性,阐述了中低产田改造的基车内容及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中低产田;改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及目前利用形势十分严竣,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在土地开发中只注重外延开发而忽视内涵开发,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忽视耕地质量的提高;在土地投入上重无机肥轻有机肥等。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以牺牲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走的是掠夺开发、粗放经营、低效浪费和生态破坏的不可持续道路。为此,在1999年5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次联席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我国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两个转变,其中之一是由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这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耕地和后备土地资源现状及我国目前的粮食形势,在农业综合开发上所做出的重大转变。它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我国中低产田的现状分析 中低产田的划分通常是以粮食产量水平为依据。在我国1990年开展的全国范围内“四荒”、“四低”资源调查中,中低产田主要以3a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将不同作物产量折算为本地代表作物的产量)为计算指标来划分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影响作物产量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区域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 B方山西省以亩产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l51~3(?Okg为中产田:而南方江苏省则以亩产在50Okg以下为低产田,501~600kg为中产田。根据全国“四荒”、“四低”资源调查 总结果,我国现有中低产田8744.6万 .占耕地总面积的71.3%。其中中产田3637,2万 ,低产田5107,4万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9.6%和41.O% 。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的地区依次是华南区、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和甘新区,这些地区的中低产田面积分别占本区耕地总面积的77.9% 、76,4% 、73,7%和72.8%?。依据主要障碍因子,可将我国的中低产田划分为:? (1)土壤瘠薄型全国共计2221,4万hrn2,。大于200万hrn2的有河南和甘肃两省;大于100万hn 的有安徽、湖北、四川(包括重庆市)、吉林、山东、贵州、河北,江西等省。 (2)干旱缺水型。全国共计2103.1万hm2,占全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的24.1%,主要分布在河北、甘肃、河南、安徽、四J JI(包括重庆市)、陕西等省。?(3)坡耕地。全国共计1358.3万 ,占全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的15,5% ,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和黄土高原区 (4)渍涝水田型。全国共计508.5万hm2,占全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的5.8% ,主要分布在江苏、江西、四川(包括重庆市)、湖南等省。 (5)渍涝旱地型。全国共汁577.2万 ,占全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的6、6% ,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其中黑龙江省达205、3万h ,占全国同类耕地总面积的35、6%。 (6)盐碱型。全国共计375、4万hm2,占全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的4.3%。(6)风沙地。全国共计277 9万hrn2, 占全国中低产田总面积的3.2% 。造成中低产田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气温偏低、干旱缺水、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等;(2)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经营管理不善,对土地只种不养,采取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地肥力和产量下降。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已有二十余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法,土地承包权只是作为一种政策规定在运行,而不是作为一种法律机制在运行,农地产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农民时常处于对政策变化的担心和恐慌之中。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频繁变动,为了保证新增人口具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遵循土地均分的原则,各地不断地调整农户所承包的土地,形成“三年一小动,五年一大动”的被动局面,加上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这些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在土地的利用上缺乏长远考虑,采取掠夺式经营。二是把不适宜开垦的土地开垦为耕地,如坡耕地等。三是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在“一五”期间,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为4.1% ,“五五”时期增加至6.7% ,其中1978年曾达到7.1%。1984年以后,国家对农业基建投资的比重明显下降,水利基建投资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