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为何要分开而建?清朝修建陵寝为何不合在一处?而要在河北遵化修建东陵,又在河北易县修建西陵? 清陵分建实际是源于雍正,其子乾隆谕示后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但后世皇帝选陵也似乎未严格按“一代东陵一代西陵”的祖训执行。如:嘉庆葬西陵,其子道光应葬东陵,却为何也葬西陵?咸丰葬东陵,其子同治应葬西陵,为何也葬东陵?末帝溥仪应葬东陵,为何葬在西陵?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清皇陵为何分东西而建? 清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历时267年。它的灭亡,不仅是清朝的灭亡,也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结束。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人当了皇帝。除了末帝傅仪外,其余9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傅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二处陵址。   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余公里。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这15座陵墓群,埋葬着清5帝、14后、136个嫔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这里。   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也是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座。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选择在这二处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东陵的陵址,与政治风水极有关联。所谓政治风水,就是假借风水外衣为其政治需要而服务。这在封建社会,是统治者所惯用的。入关后的顺治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野史与传说的杂乱,却给东陵陵址的选定,披上了层令人恍惚的纱衣。其中一说是顺治自己看中的:顺治帝“尝校猎遵化,至后为孝陵之地,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玠(即指环)掷之,谕侍臣曰:‘玠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风水先生——笔者注)视之,相惊以为吉壤也。”(徐珂《清稗类钞·方技类》)一说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选中的,由于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帝未及为自己寿宫动工,就吊死在景山。明朝亡国之君未能如愿享用的“万年吉地”,于是就被清王朝开国之主占用了。还有一说是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勘测过孝陵”。产生多种说法的原因,是与满族入关统治汉族有关的。清统治者入关后,在攻克扬州时,多尔衮曾致书史可法劝降,信中声言:“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入关夺的不是大明天下,而是帮助明灭李自成的。反映到墓葬问题上,就出现了明崇祯帝选的陵址,传给清世祖顺治的“佳话”,这对于赢得汉人之心,在政治上是需要的。   出于这个政治目的,顺治的孝陵乃至清朝以后的历代陵寝,大体都吸纳了明朝帝陵陵制。首先,关于墓葬的风水,完全遵循了关内汉族堪舆术的一套理论。如孝陵为顺治自己选陵址一说;如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韵》中所称:“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廖陈其艺。”(王,指山东王贤;廖,指江西廖均卿,均为当时著名风水大师。)清帝选陵址,也是件宫内大事,乾隆帝自认为也学会了堪舆术,不需要听任汉族堪舆家的点拨了。   其次,清东、西两陵的地面建筑,其大体格局,也同明陵相仿。以孝陵为例:石碑坊、神道、大红门、圣德神功碑、石象生、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等均备。只有圣德神功碑,自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以后的四帝陵均没设置。   第三,清入关前遵行的是火化。据《东华录》记载,乾隆帝在追述满清墓葬制式时曾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涉无常,遇父母之丧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