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的意义和用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一、“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之”作动词用?? ??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 之用作词,又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