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讲义课稿.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菁 锐 学 校 语 文 组 【如何修改作文?】 【课时目标】 1、学会修改作文,掌握必要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作文转化技巧,学生能够自我修改。 2、熟练运用作文转化技巧和修辞手法,积累两篇作文素材及部分作文优美语句。 注意事项 积累的优美语句素材转化语句注意导致病句出现 使用或摘草优美语句优先考虑整体框架结构,避免出现段落冗余问题。 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常言说,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既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其中自改是关键。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何其芳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叶圣陶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但平时同学们写作文,却总不重视修改,文章写完,也就算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妨碍表达,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在平时作文和作文检测中就会出现不应出现的错误,这样就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因而中学生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以足够的重视。 除掉极少数妙手偶得、巧夺天工的作品,无论诗人、作家的水平有多高,他们都会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使之更实、更美、更到位。宋代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诗中那句“春风又到江南岸”,先将“到”字改成“过”字,接着改成“入”字,继而又改成“满”字,经过十多次的变换,最后才改定为“绿”,不仅本句大为生色,全诗也都活了。 白居易写的诗通俗易懂,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有一天,白居易把自己写好一的一首诗读给他的邻居老婆婆听,老婆婆先是没听懂,白居易回去对诗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改好之后又去读给她听,可老婆婆还是没能听懂,白居易又回去反复地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了,他才满意。 据记载,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着《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o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威修改《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就是最后一页,改写了39次才算满意。 当代作家肖复兴则写过一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回顾了文学家叶圣陶给中学时代的他改作文的过程,诚恳地表示:“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中小学生起步不久,写作经验较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锻炼,文章就更加需要修改,切实做到“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修改的方法  一、按提纲修改法   学生作文“初成”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作文前所列的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1、爸爸是我敬佩的人。   2、具体叙述爸爸让我敬佩的典型事例。   3、爸爸真令我敬佩。   在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爸爸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妈妈吃过早饭,他又去开出租车。妈妈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她都要给我检查……”在对照提纲检查时,他发现写爸爸让自己敬佩的作文,却写进了妈妈的事,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妈妈的材料,重点写了爸爸让自己敬佩的内容。这种修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更强。   2、冷却法   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随着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加深,所以作文写完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自己再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写“难忘的一件事”,一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学缝衣服的事情,没有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几天后,她拿出这篇作文再读,自己发现缝衣服的过程写得不够详细,于是进行了补充修改,最后改为:   “……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的衣服颜色相同的线,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高兴。再把线的一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便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扎着,手指流出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这样一改,使情节变得一波三折,生动具体,谁读后也会觉得这的确是令人难忘的一件事。   3、互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