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类: 虚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 ▲副词、代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实词:能够充当句子结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有实在意义。 虚词:在句子结构中起连接或黏附作用,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教材P120:助词“之” ,“者”、“所”】 《辞海》:“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这种词叫虚词。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叹词是特殊的实词。” 吕叔湘《文言虚词》则将代词、副词归为虚词。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则将代词、副词归为半实半虚的词。 ▲副词的性质归属过去或归为虚词(不像名词、动词那样能充当主、谓、宾、定语,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现在一般认为是实词(能够作状语、补语)或有将部分划为虚词(因为副词的特殊性,某些语法特征介乎于虚词实词之间)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王力等)(不管归属何类,重要的是对其特征、用法的分析) 分类界限的模糊性,实际功能特点的特殊性。 ★教材分列:代词、虚词(主要是介词、连词,包括所谓助词)、语气词,不讲副词。 →如此划分,是因为连词常是介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有些词兼有介词、连词的用法。 →介词的作用是介绍。把表示人、事物的结构介绍给表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的结构,进行修饰、限制。【单向】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或词组。【双向】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结构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补语。 谓述语+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谓述语 表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于(於 、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 古代汉语介词的特殊语法特点: 1.语序:介+宾→“以”:介+宾,宾+介 吾道一以贯之。 2.省略: A.介+(宾):“以、为、与、从”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 即墨大夫出与( )战,败死。 B.谓述语+(介)+宾:“于”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僖22) 3.语法功能:状语→补语:“于”介宾结构多作补语;“以”介宾结构作状语,也作补语。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1.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 2.介词宾语可前置; 3.介词的宾语可省略; 4.介宾短语的介词可省略。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转化而来。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先秦古籍中的连词一般单音节,“然则”、“虽然”、“然而”等在先秦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后来才逐渐形成一种凝固结构,汉魏以后才逐渐演变成复音词。 ——“之”,一般语法书,如吕叔湘《文言虚字》、中学语文教材、本教材都将在定中关系和主谓关系中的“之”视为结构助词,郭锡良等将“之”的两种用法归如连词。 古代汉语的连词: 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并列 生庄公及公叔段。——并列。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递进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转折 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让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设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条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因果 于、於 、乎 “于”、“於”上古不同音。《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羽俱切,今变隶作于。”“於,象古文乌省,哀都切。” 段注:“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 王力《古代汉语》:“《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多用‘於’。”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基本相同。 (1)引介处所、时间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僖22)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季氏将伐颛臾)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在、到、从 ——(现代汉语)成立于1949年/作于北京 (2)引介谓语动词的关涉对象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伯) ——向、给、对(对于) ——(现代汉语)投身于革命事业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