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思选材: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 写(自然之景,人文之景),详略得当。 一般游记的写法:时空线索,从登山写 起,由远及近,由下而上。 描写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点面结 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描、白描、 动静结合。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语言句式:比喻、拟人、衬托、对比、夸张、排比。 多用短句和排偶句(叙述、描写)。 艺术特色 徐 迟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为峰林状花岗岩高山构成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山体伟特,玲珑巧石,万姿千态。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黄山雨量充沛,林木繁茂,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幻莫测。黄山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之清凉,号称“天下第一奇山”,赢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1990年12月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简介 游记:将在游览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用优美的笔调记录下来的散文。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 游记知识 写景须把握观察角度,通常有四种方法: A.移步换景(便于记游) B.定景换点(便于从不同侧面描写重点景观) C.定点变向(便于描写全景,表现局部景物在全景中的 位置) D.综合所见,分类描述(便于描写一种景物的千姿百态) 游记知识 本篇课文是一篇构思别致、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游记。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 一、大自然创造了黄山胜境。 二、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三、作者登山经过。 四、作者在黄山之巅所见到的奇观:云海、松树、 日出、摄身光。 (险、奇) (险) (易) (奇) 课文大意 一、大自然创造了黄山胜境。(险、奇) 二、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险) 三、作者登山经过。(易) 四、作者在黄山之巅所见到的奇观:云海、松树、 日出、摄身光。(奇) 黄山胜境天造就 千古黄山几人登 今攀黄山亦寻常 天下奇观数黄山 大自然创造了黄山胜境 第一部分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如何安排黄山胜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 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经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更能突出黄山确实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 费苦心”安排的。 3.便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来写黄山的概况及 其细微之处。 第一部分在介绍黄山的概貌的同时还暗写了黄山“险”“奇”的特点,从文中哪些语句或词语可以看出来? (一)险:“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处处是悬崖绝辟,无可托足” (二)奇:“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 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它还特 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神奇 的音乐鸟”、“稀世的灵芝草”、“极罕见 的摄身光” 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了黄帝飞升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有魅力。 第二部分中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何作用? 明确: 引用的手法,表现黄山的险峻,同时也丰富文章的内容。 作为全文的第二部分,它和全文的中心有何联系? 明确: 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艰险的人才能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领略不到黄山的胜景,这样就为下文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埋下伏笔。 作为全文的第二部分,它和全文的其它部分有何联系? 明确: 承接第一部分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及“它封了山”的具体体现。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 作者登山的经过 课文第三部分通过写作者登山之“容易”来赞美“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和人民,那么,作者是怎样体现文章中心的? 明确: 1.对比。 2.详略得当。 3.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黄山之巅见到的奇观 云海、松树、 日出、摄身光······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奇”的特点而来,“奇”体现在何处? 1.云海:“毫秒之间······一忽儿 雨脚奔驰” “这云雾或散或聚······阳光一照, 丹崖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