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5 次梁的跨长 图6 次梁的计算简图 ③ 内力的计算 计算弯矩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M=αM(g+q)L02 由附录六查得弯矩系数αM则: M1=51.08kN·m MB=-M1=-51.08kN·m M2=33.37kN·m MC=-38.14kN·m 计算剪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V=αV(g+q)Ln 由附录六查得剪力系数αV, 则: VA=0.45×29.56×4.255=56.6kN VB左=0.6×29.56×4.255=75.47kN VB右=0.55×29.56×4.25=69.10kN VC=0.55×29.56×4.25=69.10kN ④ 配筋的计算 计算受力主筋: 在次梁支座处,次梁的计算截面为200mm×400mm的矩形截面。 在次梁的跨中处,次梁按T形截面考虑,翼缘宽度bf′为: bf′=1453mm或bf′= 2200mm>1453mm 故翼缘宽度应取为bf′=1453mm。 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h0=h-35=365mm。 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RB335,fy=300N/mm2。 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2所示。 表2次梁的配筋计算表 箍筋的计算: 验算截面尺寸: hw=h0-hf′=365-80=285mm 因为hw/b=1.425<4 且0.25βcfcbh0=175.2kN>Vmax=VB左=75.47kN 所以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计算所需的箍筋: 采用φ6的双肢箍筋,并以B支座左侧进行计算。 s=281.6mm 考虑弯矩调幅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应在梁局部范围内将计算所得的箍筋面积增大20%,现调整箍筋间距: s=0.8×281.6=225.3mm 取箍筋间距s=180mm,沿梁全长均匀配置。 验算配箍率下限值: 配箍率下限值为 ρmin=1.26×103 实际配箍率 ρsv=Asv/bs=1.57×103>1.26×103 满足要求。 (5) 主梁的设计 主梁的内力按弹性理论的方法计算。 ① 荷载 主梁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荷载和主梁的自重以及粉刷层重,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粉刷层重也简化为集中荷载,作用于与次梁传来的荷载相同的位置。 荷载总设计值: G+Q=141.6kN ② 计算简图 主梁为两端支承于砖墙上,中间支承于柱顶的三跨连续梁,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370mm,柱的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 计算跨度的确定: 主梁的跨长如图7所示。 边跨:L0= 6060mm 或L0= 6022mm,取小值,L0=6022mm 中跨:L0=L=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8所示。 跨差小于10%,故可按附录八计算内力。 ③ 内力的计算及内力包络图 A. 弯矩设计值 计算公式:M=k1GL0+k2QL0 计算结果见表3。 图7 主梁的跨长 图8 主梁的计算简图 表3 主梁弯矩计算表 B.剪力设计值 计算公式: V=k3G+k4Q 计算结果见表4。 C.内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 边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②、①+③、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这三组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表4 主梁剪力计算表 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此时MA=0,MB=-77.04+(-74.83)=-151.87kN·m,以这两个支座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叠加边跨在集中荷载G+Q=141.6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01-1/3MB=233.62kN·m 第二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01-2/3MB≈183kN·m 至此,可以绘出边跨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的弯矩图,同样也可以绘制边跨分别在①+③作用下和在①+④作用下的弯矩图。 中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C支座最大负弯矩-MC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③、①+②、①+④和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在这些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矩图,即可得到中跨的弯矩包络图。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10.7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软式内镜标准化清洗消毒流程.pptx
- 2023智能电厂设计规范.docx VIP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围术期护理.doc VIP
- 2023-2024学年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VIP
- 橡胶成型工艺模具设计.pptx VIP
- 检验科专业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十七、《安徒生童话》课件共13张ppt)x.pptx VIP
- (高清版)DB31∕T 1070-2017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度A∕TP生物荧光现场评价与检测方法.pdf VIP
- 第8课 《咏雪》(同步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pdf VIP
- 心理学与生活(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章节测验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