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南京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另一种南京故事.doc

另一种南京故事   陆川的《南京!南京!》成为近年来争议最大的国产电影,中德合作的《拉贝日记》诠释了西方视角的“日本兵在南京”,而一部名为《南京的那个夏天》的电影又在近日公映。   和前两部影片不一样,《南京的那个夏天》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它所反映的,不是1937年冬天的南京大屠杀,而是今天的南京人普普通通的小日子。   南京不只有大屠杀   两年前,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虞军豪,希望能自己拍一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他想拍南京大屠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虞军豪在童年时期就对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印象深刻。很小的时候,每每他不听话,父母就会吓唬他,“日本鬼子要来咯!”他马上就老实了――在这个城市“日本鬼子”的恐吓比什么都灵验。   为了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剧本,虞军豪开始了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但是,当那些涉及人性最黑暗面的记录、民族最惨痛历史的画面堆积起来,慢慢将他淹没的时候,他感到心颤、痛苦,做不下去。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南京人,我无法长期面对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无法让自己长时间地沉浸在那里。更何况,在2007年的时候,有六七部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同时在开拍或筹备。电影圈就这么点大,资源是有限的,而我只是一个从未导过戏的演晁我知道,自己吸引到投资的机会不大,”虞军豪很坦诚地对记者说,“于是,我准备放弃拍南京大屠杀,转而拍今天南京人的生活。”   原是有些无奈的转向,谁知这一转,虞军豪眼前出现辽阔的一片天。他发现,今天的南京,在繁荣匆忙的都市表象之下,蕴含着太多历史深意和未解之谜。比如说,这座城市是如何在经历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间惨剧后浴火重生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如何能在千万前辈的尸骨之上坚强豁达地生活的?曾经是地狱的地方,如何再重新结出鲜花和果实、生命和生活,甚至平安和幸福?如果说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回顾和表征,牵涉到对于战争、屠城,烧杀淫掠这些人性最黑暗面的探讨,那对于今天南京的描述,则关乎人类的生命本能,以及中华民族的特殊品格。   当然,这些都只是虞军豪自己脑海里盘旋的问题:在正式写剧本的时候,虞军豪没有把立意定得那么“深刻”。毕竟是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他隐去野心,选择稳妥,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市民故事:一个开长途大客车的司机,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女人,两人结婚多年,求孕不得,感情和婚姻遭遇危机。在一个夏天,一个单亲男孩的意外介入,两人重新领悟了爱情与生活的真谛,话说回来,南京大屠杀在故事中也没有完全隐身,片名中的“那个夏天”,指的是2007年的夏天――南京大屠杀70周年。   意外成为“南京名片”   在计划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虞军豪不太敢想票房这个问题,只希望能通过央视电影频道的收购而收回起码的成本然而,就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事情出现了转机。   从一开始,虞军豪就明确,南京城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为此,他有意在片中加入众多的“南京元素”:剧中人说着一口稍加改良的南京话:南京长江大桥、玄武湖、秦淮河等地标级的风景名胜纷纷出镜,南京白局――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在片中演绎了一段“朱元璋造城墙”金陵啤酒、盐水鸭、东渡大巴等南京市井符号也无一遗漏。最终,这部片子成了一部如假包换的“南京特制”,并因此吸引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最先对影片起了兴趣的,是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该中心的交流部主任许一悯向记者表示,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许多国人眼里这座城市只是一座悲情城市,以南京为题材的众多文艺作品,不是大屠杀就是《桃花扇》,总是关乎国仇家恨、屠城血泪,离合之情,兴亡之叹,几乎没有表现南京人时下生活的,而《南京的那个夏天》恰恰在这个地方补了一个缺。   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向南京市委宣传部通告了这部电影。宣传部的政府人员看后认为,这部电影反映出的,是南京人在惨遭屠城70年,建国60年以后的生存状态。影片中的南京,是一个古韵和现代相结合的城市,片中的南京人,则是一群淳朴、善良、有包容心的中国百姓。这样一部影片,有助于重塑南京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值得大力推荐。于是,宣传部一声令下,影片在南京城内大小影厅上档公映,首映的时候南京宣传部长叶皓还给影片定了性:“这部影片是南京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一部投资只有300多万元的电影就这样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最开心的人当然要数虞军豪,他现在不仅不必担心影片是否能收回成本,还在考虑拍一个季节系列――拍南京的那个“春天”,“秋天”和“冬天”。而内地许多有志拍电影的人也从中得到启发:拍“城市电影”这也许是小成本电影的一条出路。 4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