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三、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四、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得目的: 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 延缓或减少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不同性质的抗菌药联合应用的结果 Ⅰ类 + Ⅱ类 增强作用 Ⅰ类 + Ⅲ类 拮抗作用 Ⅰ类 + Ⅳ类 不影响或相加作用 Ⅱ类 + Ⅲ类 相加或增强作用 Ⅲ类 + Ⅳ类 相加作用 * * *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总论 1. 抗菌药:指对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 ②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③治病和抗病能力 1.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物质,也包括一些半合成衍生物。 2.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广谱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窄谱类:对单一菌种或某一菌属致病菌有效的药物。如异烟肼等。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如青霉素G。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 抑菌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能杀灭的药物 杀菌药: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并能将之杀灭的药物 5. 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6.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物发挥抗菌作用后,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 2.增加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 4.干扰核酸代谢(喹诺酮类、磺胺类、甲氧苄啶) 5.影响叶酸代谢 (磺胺) 1、概念 耐药性(抗药性):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多出现在化构或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一、耐药性的种类 1.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 2.获得性耐药性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包括水解酶、钝化酶 2.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6.其他 三、预防耐药性产生的措施: 1、积极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2、严格按适应症选药,防止滥用,避免不恰当的预防性应用,合理的联合用药等。 3、准确足量足疗程地使用药物,避免局部用药。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一、严格按适应证选药 ---尽早确定病原菌。 ---依据患者情况或感染部位选药。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