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收获机械辩析.ppt

  1. 1、本文档共1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0年代 仿制了摇臂收割机,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 50年代末-60年代中 研制并于1965年正式成批投产了2KBD-3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69年四平东风厂在2KBD-3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2KB-5。70年又进一步设计了东风641型。加大了马力、提高了生产率、改进了结构。 70年代 是我国收获机研究的鼎盛时期,全国研究和试制的各种收割机有数万种。出现了全悬挂的、半悬挂的,自走的、牵引的,大中小型联收机。有传统的纹秆键式逐稿器、有轴流型的。从作物的适应方面来看:以麦为主的、又以稻为主的。典型代表机具有丰收-3.0牵引4LQ-2.5、红旗系列、珠江-1.2号等。 80年代 引进并生产了西德狄尔公司的1065、1075联收机,76年开始引进了东德的E512、514联收机,由四平东风联收机厂生产,对东风联收机也进行了改进设计。 国外: 早在公元一世纪五十年代,古罗马就记载了关于大麦、小麦集穗装置。这种装置做成两轮大车那样,梳穗器装在大车的前方,车子用牲畜在后方推动,梳穗器的安装高度应能够把麦穗从茎秆上捋下来。 1800年,迈耶尔(Mayer)有了采用剪切式切割器的想法。 1822年,收获机械第一次采用了拨禾轮,转动的板条把玉米茎秆拨向切割机构。 1826-1828年, 贝尔(Bell)把前人发明的各个工作部件组成了整体,制成一台可以实际实用的机器。 1838年, 谷物收割机割后的谷物靠人工搂集铺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体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其铺放机构。切割器和拨禾轮靠地轮推动,由齿轮和皮带传动。 1848年, 发明了摇臂收割机,搂耙把割下的作物由割台成堆地铺放在割茬上。 1852年, 创造了能够根据作物密度来控制搂耙铺放动作的机构,以便在收割不同密度的作物时,得到大小基本相等的禾铺。使打的捆粗细较均匀。起动是靠人工踩踏板来控制禾铺,后来改用自动控制。这种谷物收割机的基本结构设计一直延续到现在。 1858年,马尔斯(Marsh)兄弟设计了割捆机,起初,由人工对割下的谷物在站台上打捆,后改用金属丝、草绳打捆,这些方法都不行。同年美国农场一个名叫埃普勒比(Eppleby )的青年人发明了一种用线绳打捆的装置,但由于缺乏制造样机的经济能力而直到9年之后,才能够制造他的打捆机,经过不断改进现这种打捆装置不仅在割捆机上,而且在现在的压捆机上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部件。 脱粒机: 1800年,固定式打谷机,“地猪牌”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木架式的框架上固定滚筒进行打谷,手工进行分离清选。以后产生了具有抖动特点的分离装置。 1850年后,自动喂入、解捆、谷粒处理等出现,并逐渐发展完善。 在本世纪以前, 是把收割和脱粒看作完全独立考虑的 ,到了本世纪提出了降低成本和缩短作业时间都要求,希望制成切割器和脱粒装置组合在一起的收割机。这种想法是在140多年以前在美国作专利登记的,110年前制成了机器,70年前,开始用带了发动机的联合收割机,近代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约是在60多年前制成的。 1.分别收获法(分段):用多种机械(或人工)分别完成割、捆、运、堆垛,脱粒和清选等作业方法。特点是:所用机械构造简单,设备投资少,技术要求低;劳动量大,生产率低,谷物损失较大,约为11~20%。 2.联合收获法: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在田间完成切割、脱粒、清选等全部作业的方法。 特点: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强度低,谷物损失少。每公顷6~10人.时,损失约5%。但不能充分利用谷物的后熟作用,机器构造复杂,价格昂贵,利用率低。 3、两段(分段)联合收获法:把收获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将谷物(小麦)在腊熟期用割晒机割倒,并成条铺放在高为15~20厘米的割茬上,经3~5天晾晒后谷物完成后熟并风干。使籽粒逐渐成熟一致,并降低水分。然后用装有捡拾器的联合收获机沿条铺捡拾、脱粒、清选。 特点:收获期可提前7~8天,机器的作业量可提高近一倍;由于后熟作用,籽粒饱满、有光泽、粒重增加,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较联合法每亩可多收15~20斤; 籽粒含水量低,(接近水分14%)、减轻了晒场或干燥的负担。但两次作业,机器行走部分对土壤的破坏和压实程度增加;油耗增加7~10%;逢多雨天气,谷物在条铺上易发霉、长芽。 三、收获机械化的意义: 作物的收获大多在“三夏”、“三秋”大忙时节,使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物最繁重,劳力最紧张的季节,加之农作物生长特点要求,其后的影响的因素,时间性强,劳动强度大。以小麦为例,根据经验和测定,一个年轻且技术熟练的社员每天收割2.5亩,而迟收五天。损失约4%,而迟收10天,则损失高达20%左右。而大家熟悉的东风——5联收机,对于3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