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汉武文化大剧《知音号》.docxVIP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汉武文化大剧《知音号》.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汉武文化大剧《知音号》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叮叮车叮当作响,人们鱼贯走上码头。两百余米的老码头,有商贩,有嘈声阵阵,有旧日的气息和回忆。换一张旧船票,登上这艘老邮轮,船客是观者也是局中人,恍惚如武陵人,穿越到不知魏晋的奇妙境地。一艘名叫“知音号”的船,搭载着“知音”的故事,行进于江面之上。,它象征着武汉在水一方的悠悠历史,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汇集着每个个体的独特记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经典文化意象。它同时也是“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的承载体和行动主体,将观众带进全天候、多时空的场域之中。什么是“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这是一场颠覆的所有剧场演出,却又通过艺术行为让你感受到的真实梦境。浮生梦醒,这艘叫“知音号”的船,从武汉的过往驶向新码头,将要成为这个城市安放记忆的所在。一个城市的经典文化意象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鼓琴的地方。樵夫钟子期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视为知音,几年以后,伯牙又至此地,得知子期已病故。悲痛之下,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段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伴随着长江的江水,流淌了千年。后人在伯牙鼓琴摔琴的地方修建琴台。 2014年初,在一个风急水寒的冬日,《知音号》的总策划、总导演樊跃第一次登上纪念伯牙与子期相惜之情的古琴台。放眼望去,眼前是曾经架起江岸三镇的老武汉长江大桥,低头是滔滔荡荡的江水,江上是拨开了江浪前行的千帆竞渡,古人触景生情吟诵的诗句,似乎都生出了触角,千年前的故事,也一下产生了实感。当时《知音号》项目仍未最后落下锤音,然而江畔“知音”的影子,却在樊跃导演心中生下了根。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无人不知,樊跃却从中看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伟大语言——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信息并不发达的千年前,还是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的今天,“知音难觅”仍是每个人的心头痛楚,对“知音”的渴求,仍然伴随着追寻个体价值的路程,向前无穷无尽地蔓延开去。樊跃在直觉中认定,倘若发展开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和背后的“知音”文化,有能力也有足够成为一个城市经典的文化意象。“一生寻找这个知音,也很难寻找到。真的曾经有过?真的可以找到?”在樊跃看来,寻觅的过程,同样也是唤醒自己沉睡的记忆,甚至沉睡的自我的过程。他将这一过程置身长江上一条名为“知音号”的船中。它向每一个登船的观众,传递“知音难觅”的心有戚戚焉,也讲述武汉和长江的故事。江、船、人,一座城武汉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市井的——是池莉和《人来人往》的武汉。香港的动画片麦兜系列第一次移景内地,选择的也是武汉。屡败屡战的麦太,在熙熙攘攘的武汉街头,有了一种市井的雄心:“武汉成就了热干面和鸭脖,也能成就我。”武汉也一度是革命和红色的——是辛亥革命里的隆隆炮火。革命的星火由武昌燃起,燎至汉口、汉阳,烧遍全国。樊跃导演面对武汉,将其描述为一个“深情的城市”——它似乎经历了所有的历史,然而却又默默矗立、默默承受。然而无论是市井的武汉、红色的武汉还是深情的武汉,这座城市傍水而生,追根溯源是一座凝聚了江河记忆的城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咏叹“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夏口”指的就是武汉。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中国都市史》中将汉口作为商港的历史追溯到1465年。汉水、湘水、珠江这几条纵横交错的南北水路,因长江而交汇贯通,这里成了东西南北的水运中心。来自湖南北部的米、茶、木材、矿产、牛、药,与来自江浙的盐、纺织品,经由船支木桨,在这里的纵横水路中行走交换。港口停泊的商船浩浩荡荡。沿着长江的西城墙,无数港市建立起来,数万间商家店铺如梳子齿轮一般比邻而立。1861年,汉口开埠,成为新增的10个条约口岸城市之一。这里出现了租借地,蒸汽船来了,外国的公司、买办、资本也竞相到来,钢铁厂成立起来,金融机构也建立起来。二十世纪初的汉口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斯波义信将这时的繁华武汉称为“巨大的都市”。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而这巨大的都市、重要的商业中心,都得益于长江。与水相关、与船相关——这是导演樊跃面对武汉和整个项目最初的判断。越往后,越是深入研究武汉的历史,这一直觉越是强烈。于这座城,水和船是起点,水冲出港口,船聚在一起,于是有了港市,继而成为都市;于这里的人,水和船是最初生长记忆,是安生立命的所在。“江、船、人,这之间的交互关系形成了城。”在樊跃看来,这是武汉码头文化的核心部分。船作为载体,小则承载了江城的生活场景,大则承载了武汉身后的长江文化。 “外来者、本地人、城市、生活,都与之船发生关联。”在樊跃导演的设想中,这艘船如同一个巨大的记忆系统,一个平凡却特殊的场景,包含着远超过可见可闻的体验。“一艘船,将行动、人情、面貌都勾连起来,它是载体,是剧场,也是城市最初的记忆。

文档评论(0)

wj38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