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荣辱思想与当代党员荣辱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仲舒荣辱思想与当代党员荣辱观

董仲舒荣辱思想与当代党员荣辱观 汉武帝初期,在经过了景帝时的七国叛乱后,国内诸侯分裂的局势得到遏制,国家开始出现趋于统一的形势,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关于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结束了分裂,实现了统一,真正建立了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他的荣辱思想也主要体现在其中。“三纲”是指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时所应持有的根本原则。自孔子起的先秦儒家就非常注重社会人伦关系,并对人伦关系的双方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董仲舒则采用了韩非最早提出的“三纲”之说,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社会人伦关系明确规定为统治与从属的等级关系,从而更多地强调为人臣、人子、人妻的义务,当这种义务内化成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时,荣辱观念便产生了。这种荣辱观对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董仲舒的荣辱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忠孝为荣,以不忠不孝为耻。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各国混战不已,国家政局极不安定,各诸侯国的实力在战争中此消彼长。当时绝大多数想有所作为的士人回避了在五帝三王时便已教导的“忠孝”思想,而选择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现实捷径,功名利禄的驱使,使他们抛弃了“忠孝”思想。后秦国一统天下,悉遵法家之语,专行法术,摒弃德教,远离仁义,故尔“忠”终不可得。 由此可见,“忠孝”之德行不流行于世,已有五百年之久。 儒家提倡忠、孝,如孔子在《论语·八侑》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回答了子夏、子游、樊迟等人对“孝”的疑惑,说:“孝、慈则忠。”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忠孝”思想,认为“君臣之礼,若心之与体,心不可不坚,君不可以不贤;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1]董仲舒对儒家“忠”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将“忠”作了神秘化的解释,将先秦儒家对忠的内在德性诉求移向为外在规范的强迫要求,他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论证道:“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也,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庸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董仲舒还阐发了“一中”为“忠”,“二中”为“患”的思想,董仲舒指出:“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2]这样,董仲舒就把“忠”牵附成为从一而终式的“忠”,一种绝对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忠”。 董仲舒煞费苦心的论证了“忠”是作臣子的最重要的美德,那么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就应该肯定这种美德。汉武帝执政初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忠”者,着力提拔重用,并给予褒奖和荣耀,使“忠无不报”在当时的朝廷上下形成了风气。[3]同时,对于“不忠”的惩治和对“忠”的褒奖应形成鲜明的对比,汉武帝曾明令百官举报朝廷中“不忠”的官员,对于行“不忠”之举的臣子必定治“不忠死亡之罪” 。[4]统治者用这种准制度的方式,将“忠”的观念内化到臣子的心理深层结构之中,让他们绝对地忠于君主,效命于朝廷。 所以,在这种“推进光荣,褒扬其善”的社会氛围中,“忠”的践行确也达到了“助”君王之“明”的目的。[1]在汉代历史中,“忠”的典型可谓不胜枚举,许多忠臣的事迹也十分感人,其中,东汉赵苞“杀母全义”的事迹最为著名。赵苞,东汉灵帝时为辽西太守,镇守边关,威震边胡,做辽西太守的第二年,他遣人准备将妻儿老小接到辽西,在经过柳城时,不想正好遇上上万的鲜卑人入关抢劫,并掳走了赵苞的家眷,赵苞率两万步骑兵与贼兵对阵,这时,敌方将其家小带到阵前作为人质,赵苞对他的母亲说:“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其母亦大义凛然,说:“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赵苞于是率兵陷阵,大败胡兵。当然,他的全家老小也无一幸免。忠孝之间的痛苦抉择,使赵苞无法弥补内心不能尽孝遗憾,不久便痛楚吐血而死。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一窥“忠孝”二字在当时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董仲舒的荣辱思想在当时士人心理深层的内化、固结。 二、以仁义为荣,以不仁不义为耻。 董仲舒的仁义观,是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的扬弃。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是“爱人”。 [5]这是对“仁”的内涵最本质的界定。“爱人”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爱一切人,与一切人亲和友善。“仁”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为孝、悌、恭、宽、信、敏、惠等美德,在人的性情上表现为刚、毅、木、讷等美德,其实,

文档评论(0)

wj38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