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街名背后的故事ppt
组长:陈俊帆 组员:秦宗浩 何美林 白珊珊 蒋壮壮 黄兰森 任雨之 班级:高2014级2班 指导老师:刘芬 本项调查的背景 主要内容 调查方法 详细计划 最大困难 在如今,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时代。穿梭在每条天天都会经过的街道,却总是匆匆而过,甚至来不及欣赏身边街道所蕴含的那悠长,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街路是城市的“身份证,我们试图追根街路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每一条街道都有着一个故事,它们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命运的蹉跎。同时它们也见证了成都的起起伏伏, 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活动,能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我们每个人身边那需要你去发现的美丽,和文化。 我们选择同学们,老师们最为熟悉的几条街道,对其街名背后的文化做出了调查和研究。了解街名其真正蕴含的故事。以传说及老人家的叙述作为依据,写出我们的看法。 查找资料:秦宗浩 陈俊帆 何美林 访问调查:黄兰森 蒋壮壮 PPT制作:白珊珊 任雨之 最大困难 街道的改变太大 很多的老街已经拆迁 很多的老居民已经搬家 调查方法 询问当地街民 上网查询 去图书馆查询资料 。。。。。。 文庙街 文庙街: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专祀孔子,始于[唐代]。唐以前,则皆奉祀周公。汉景帝(公元前156~141年)时,文翁(本名文党翁,江西人,[汉代]人修史,省略“党”字,于是以文翁之名流传)为蜀郡守,创建周公礼殿,为保护书籍,用石料修筑,号称“石室”。此殿历[两汉]、[三国]、[西晋]各代,[东晋]桓温伐蜀时,都还亲自看见过。这条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后经战乱,殿毁而坊亦圯,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兴学宫。学宫各代相承,[清代]为锦江书院。[清末]改学堂,为成都府中学。辛亥革命后,称成都联合中学。之后,改为石室中学。1949年后为成都市第四中学。文庙迄今未毁尽,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位于文庙街的四中 盐道街 .盐道街:[明清]制度,对盐、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因产地稀少或产量集中,为生产必需,概由商产官销,价格划一,远赔近赚。自贡市产盐,蒙山产茶,盐需供应全川乃至西南,茶则包销康藏,所以设有相当于道台级的盐茶道衙门。这座衙门是雍正(1723-1735)时在[宋代]转运司的西园故址上修建的,名盐茶道署,后焚于火,乾隆七年(1741)时重建。由于这是只赚不赔的大肥缺,每年过手费用甚大,因此,官衙修得特别讲究,高屋重阁,修竹葱笼,幽径深墙,劲松苍翠。现为盐道街中学。 宽窄巷子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 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将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长顺街是老成都人心中的美食天堂。从宁夏街口顺着长长的长顺街,由北向南为主脉慢慢走到小南街口,两旁对称布局着整齐的小巷,东马棚、西马棚、东胜街、西胜街、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就像蜈蚣的触角,每个小巷口和街面上都有一溜烟的红锅炒菜馆子,生意出奇地好。早上上班上学的人大多会在西马棚口子上的“海式包子”或“无名包子”店里买上两个热漉漉、油沁沁的肉包子边走边吃。从菜市场买菜的老头老太太也喜欢捎点发糕、蒸蒸糕、窝子油糕填肚子打尖。 中午时分,附近一中、九中学生放学拥在街上找饭吃,物美价廉的荞面酸辣粉、肥肠粉、军屯锅魁、叶抄手是他们的首选。花钱不多,吃得也舒服。即使现在许多从海外回来的学子、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学生时代在长顺街打平伙吃的美食。 下班时节,不少年轻人懒得回家做饭,索性约上两、三个好友到长顺街找家馆子喝啤酒、整冷啖杯。点三五样下酒的毛豆角、猪耳朵、豆腐干,把话匣子一打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吹起,那样的日子岂不快哉。我一个哥们每次回家都要到长顺街口的胖老妈卤菜店称块半肥瘦的卤肉、再挑根卤肥肠,打包回家下酒喝。用他的话讲叫:小日子过得匀匀净净的。 记忆中紧靠长顺街的宁夏街口还有一家陕西人开的羊肉面食馆子。只有一间店面,柜台上泡着黑乎乎的药酒。刚来的时候每天红扑扑着脸站在门口,用陕北话使劲吆喝,到后来生意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