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邓巴数魔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朋友圈的邓巴数魔咒.doc

朋友圈的邓巴数魔咒   一个人能建立并维持关系的人数上限是多少?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存在数字上的内在共性吗?为什么有的人歧视、排斥某个群体,却又会与其中的个体保持密切关系?来自大象公会专栏作家辉格的文章为我们解答有意思的邓巴数魔咒。   数一下你不断增长的微信朋友圈,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有些社交狂人的朋友数竟高达五六千。也许你会想,总有一些人会有特别好的记忆力,能照顾得了更庞大的社交圈,能与更多人保持密切交往。   但是,假如一个人在一天中不吃不喝不睡不工作,按照每联系一人消耗10分钟来计算,他最多也只能联系到144个朋友。还有可能比144更多吗?   邓巴数魔咒   144,恰与著名的邓巴数基本一致。邓巴数是人类学家罗宾返税停?Robin Dunbar)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受智力所限,大多数人只能与147.8人建立并维持实质性关系。当一个熟人社会的人口一旦接近或超出邓巴数限制,该社会就会发生分支裂变。   从一些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规律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邓巴数的存在。   最典型的是狩猎采集社会。其组织单位――游团的规模一般不足百人,比如非洲西南部卡拉哈里沙漠的桑人(San),每个游团大约20~60人,邻近农耕区的游团则较大,100~150人。   从事游耕农业的半定居社会,规模会略大,比如缅甸克钦邦山区的一个500人游耕群落。然而这500人又分为9个村寨,其中最大的也只有31个家户100多人,依然符合邓巴数规律。   即便是完全定居且人口密集的农耕社会,若缺乏较完善的政治结构,其规模也接近或略高于邓巴数,这种情况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尤为普遍,比如菲律宾吕宋山区从事灌溉农业并建造了辉煌梯田的伊戈罗特人(Igorots),其村寨规模常有一两千人,粗看是个大社会,但其实里面分成了十几个相互独立、互不统辖、自行其是的单元,每个单元人数恰好接近邓巴数。   游牧社会则比较多样和多变,这取决于他们与邻近农耕者的关系以及该农耕社会的组织结构。通常,当远离农耕区,或者邻近的农耕者也缺乏大型社会时,游牧者的社会结构便与狩猎采集者相似,比如地处草原腹地的哈萨克和北部蒙古,正常情况下,一个典型的牧团规模大约五六帐,最多十几帐。   当他们频繁接触较大规模的农耕定居社会,与之发展出勒索、贡奉、庇护、军事雇佣等关系,并因大额贡奉的分配和劫掠行动的协调等问题而引发内部冲突时,才会发展出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在某些特殊地理条件下,游牧者即便与农耕社会长期频密接触,也难以发展出大型社会,比如青海河湟地区的羌人,其牧区被崇山峻岭分割成一条条难以相互通行的山谷,因而其社会结构也和在类似皱褶地带从事农业的族群一样,长期处于碎片化状态。   成熟发达的当代社会体系,也不乏能够印证邓巴数理论的事例。最典型的当属北美的胡特尔人(Hutterites)社区。胡特尔人是新教再洗礼派的一支,他们离群索居,拒斥现代生活,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治理。每个胡特尔人的社区由若干扩展家庭组成,人数在60~140人之间,过着部落公社式的生活。由于生育率非常高,每过十几二十年,当人口接近上限时,就会安排一次分家,拆成两个社区。类似的情况,在再洗礼派的另一个分支阿米绪人(Amish)中也可观察到。   脑容量是硬伤   定居文明出现之前,不存在比熟人社会更大的社会结构。邓巴数告诉我们,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人类认知局限所造成的结果。   脑科学认为社会化行为、表情处理和语言能力等社会性动物特有的认知能力与他们的大脑新皮层容量有密切关系。而邓巴对社会化灵长类的群体规模和脑容量的统计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他发现,这些群体的规模和它们的大脑新皮层容量之间,存在强相关性,从新皮层的尺寸可以粗略推测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基本上与大脑新皮层容量成正比。对于号称最聪明灵长类的人类,147.8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数字,但两两关系的衍生数量却可以非常庞大,以致我们很难处理如此庞大的关系网络和交往历史。   受制于这样的认知局限,人类不得不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人:对熟知者,我们会把他当作有血有肉的特殊个体,会关注他的喜好和秉性,揣摩他的动机和意图,并以此决定与其的交往策略。   而对于半生不熟者或陌生人,我们会做类型化处理:归类、贴标签,凭借刻板印象迅速决定如何相待。   计算主义认为,人类认知系统中处理社会关系的模块,有着两套相互独立的算法,用于处理熟识关系的那套,会为每个交往对象单独建模,据此预测其行为。另一套则只对每种关系类型建模,具体运用时,将个体对象作类型识别后套入其中一个模型,得出判断。   果若如此,某些社会现象便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比如许多人持有种族偏见,这种偏见却常常并不妨碍他拥有该种族的朋友。再如,当一个人进入文化迥异的陌生社会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