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微观粒子的波动性.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55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 §15-5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一.德布罗意波及其实验观测 1.基本思想:自然界是对称统一的,光与实物粒子应该有共同的本性。他采用类比的方法提出物质波的假设 . 整个世纪以来,在辐射理论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关于粒子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略了波的图象呢? ---德布罗意 L.V.de Broglie 1892 ——1987 法国 回顾:光的本性的两个不同侧面 波动性: 表现在传播过程中 (干涉、衍射) 粒子性: 表现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无法用经典语言(波动或粒子)准确建立光的模型。 光的量子理论模型-光子 借用经典“波”和“粒子”术语,但既不是经典波,又不是经典粒子 具有“波粒二象性”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启发了德布罗意。 《辐射——波与量子》 《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 《量子气体运动理论及费马原理》 1923年9-10月《法国科学院通报》: 1924年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 提出实物粒子“波粒二象性”概念及实验验证思路,并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奖。 对称性:实物粒子与光类比 物质波 实物粒子 光 物理光学 —— 波动说 几何光学 —— 粒子说 传统力学 —— 粒子性 波动力学 —— 波动性 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 光子说 对物质波的描述 德布罗意公式 简洁地把对粒子描述手段 和对波的描述手段 联系到一起 德布罗意波长 与光子比较 光子 实物粒子 练习:设光子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均为λ, 试比较其动量和能量大小是否相同。 又 2.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1) 戴维孙 — 革末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 ) K U R G 单晶体 集电器 U I O 实验表明,以一定方向投射到晶面上的电子束,只有具有某些特定速率时,才能准确地按照反射定律在晶面上反射。 实验结果与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情形是极其相似的。 当波长?满足布拉格公式 将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代入布拉格公式,得 因 所以 上式计算出的U值,与实验结果相一致。这就证明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 2) G . P . 汤姆孙电子衍射实验 ( 1927年 ) 电子束透过多晶铝箔的衍射 K 双缝衍射图 1932年德国人鲁斯卡成功研制了电子显微镜 ; 1981年德国人宾尼希和瑞士人罗雷尔制成了扫瞄隧道显微镜. 应用举例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得到实验证实的科学结论 两端固定的弦,若其长度等于波长则可形成稳定的驻波. 将弦弯曲成圆时 电子绕核运动其德布罗意波长为 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德布罗意还指出:氢原子中电子的圆轨道运动,它所对应的物质波形成驻波,圆周长应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 1)波由粒子组成,波动性是粒子相互作用的次级效应 实验否定:电子一个个通过单缝,长时间积累也出现衍射效应 . . . . . . . . . 3.对实物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观点: 2) 粒子由波组成,是不同频率的波叠加而成的“波包” 实验 否定 单个电子不能形成衍射花样 介质中频率不同的波 u 不同,波包应发散,但未见电子“发胖” 不同介质界面波应反射,折射,但未见电子“碎片” 波或粒子 ? 在经典框架内无法统一 “波和粒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种崭新的观念和优美的数学方法 悄然而生 3)玻恩“概率波”说(1954年诺贝尔奖) 光—光子流 回顾:光的衍射 条纹明暗分布——屏上光子数分布 强度分布曲线——光子堆积曲线 设想: 通过光栅到达屏上某点 通过哪个缝落到哪一点 ? 起点,终点,轨道均不确定,只能作概率性判断 亮纹: 光子到达概率大 次亮纹: 光子到达概率小 暗纹: 光子到达概率为零 光强分布 —— 光子落点概率分布, “光子波”—— 概率波 类比: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物质波——概率波 物质波的强度分布反映实物粒子出现在空间各处的概率 . . . . . . . . . 强度大: 电子到达概率大 强度小: 电子到达概率小 零强度: 电子到达概率为零 4) 微观粒子不同于经典粒子,也不同于经典波 子弹干涉实验 子弹总是整颗到达,打开两孔的效应是单独打开每孔效应之和: P12= P1+P2,不呈现干涉现象。 水波干涉实验 打开两孔的效应不是单独打开每孔效应之和: 呈现干涉现象。 电子干涉实验 电子总是像粒子一样以颗粒形式到达,但是其到达的概率分布像波的强度分布,打开两孔的效应不是单独打开每孔效应之和: 呈现干涉现象。 比较: 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不确定性,不遵从经典力学方程,只能用物质波的强度作概率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