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育的概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德育的概述

第一章 德育的概述 教学目标 了解道德的多层面的内涵,对德育的任务形成初步的认识 了解德育的内涵,初步形成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有不同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 了解当前德育的困境,激发研究学校德育的兴趣与热情。 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状况和改革的方向。 教学重点:道德的多层面的内涵对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不同的德育内容要有不同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 课时安排:6学时 第一节 道德和品德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道德的定义: 中国古代对“道德”的界定: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 定义: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类型: 道德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以人们生成道德的社会生活内容分 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 第二、以人们的道德行为影响的对象分:公德、私德 公德:简单地说,社会公德一般是指影响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它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距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耳熟能详的对一个人的夸奖是“这个人为人不错”“人挺好”“挺好打交道”云云,都是指的私德,年终考评,组织部门考察,背靠背打分数、谈话,真正起作用就是这把尺子。亲戚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概莫例外。私德和公德是两个不同的道德范畴,现如今评价一个中国人的标准和尺度是私德,而不是我们大道理中的公德。 二、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 (一)品德的定义: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二)人的品德形成的生理机制:(网络资料)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品德也许并非完全后天训练养成。人的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C)也许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它使人对他人受到伤害厌恶。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病变的病人会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耻感。 第二节 德育的内涵 一、德育的定义 1、德育(狭义)——育德,道德教育 2、德育(广义):教育着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 二、当代中国的大德育分析(黄向阳) (一)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治教育”几乎是德育的代名词 重视世界观、人生观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成为德育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且地位不断上升。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1988—1995年,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有了新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强调““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提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从德育定义的细微变化中,可以看到品德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它从思想教育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德育又一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理想教育等纷纷列入到学校德育大纲,德育的外延迅速膨大,几乎覆盖了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大德育、意识形态教育 1995年以来,关于德育的定义又有新变化:《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随着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内容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我国的学校德育的外延已经超过“社会意识教育”的范围。 (二)大德

文档评论(0)

hagoul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