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课件剖解.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课件剖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 蜡 烛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文体知识: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永垂不朽 lì jiào jū 读一读,记一记: 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读出来 。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1.炮火连天 环境险恶 2.年老体弱 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 整体感知: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3.视若亲人 沉痛哀悼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 4.点燃婚烛 真情祭悼 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人物赏析: 揣摩语句: 2.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1.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4.你是怎么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世纪挽歌 大海狂啸 长天垂泪 亿万万同胞的愤怒 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 作为战地记者 亲历炮火 用心作证 用笔控诉 战争罪恶 硝烟中为正义呐喊 长夜里为和平奔波 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 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的领地被黑手掠夺 真理何在  公平何在 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  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 愤怒的手啊 举过头顶 悲痛的心啊 不会沉默 听,正义和平的吼声 已汇成滚滚的长江 1.课外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生命的意义》。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补写一段老妇人坐在坟前默默守灵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一百字。 作业: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倪小鸥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资源引用:温州市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zyk.wzer.net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文档评论(0)

00225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