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近代对外经济关系.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近代对外经济关系

 1893年工部局接办,改称电气处,营业范围日益扩大。此外,租界内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也相继改建为封闭的地下阴沟,成为最早的排污工程,其上则建造一条条宽阔的林荫大道。在一些主要河道上还建造新式钢析架桥,诸如1906年改建的外白渡桥。次年,工部局又在苏州河上建成又一座钢析架桥—浙江路桥.这些代表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的煤气、电灯、自来水、电话、电报、排污工程、钢析架桥等相继使用,不仅使租界市政近代化,而且也带动了华界,为整个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速了城市近代化的步伐。  这些商品在此期间的进口值大致上呈现出增长趋势。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资料、原料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进口值均有大幅度增长。1913年国外进口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约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 ,但到1936年便增至3850万关两,占进口总值的6.4% 。同时,因中国的交通运输设施有了很大发展,铁路器材、车辆、航空和轮船设备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1913年,运输器材的进口总值为450万关两,到1936年增至3370万关两,它在进口中的比重也由1913年的0.8% 增至1936年的5.6% 。 (二)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方面,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与生丝是中国的主要大宗出口商品。战后,这种状况依然如此,但它们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递减之势。1868年海关贸易报告显示,生丝、茶叶两项合计占中国出口商品总值的94% ,此后比重不断下降,1880年为84% ,1890年为64% ,1900年为46% ,到了1913年更降至34%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对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的优势地位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19世纪90年代之前,茶叶在出口商品中始终居于首位,此后丝的出口值超过了茶叶,茶叶出口值持续下降。印度、锡兰的茶叶出口在19世纪最后20年里迅猛增长。到1910年,印度、锡兰出口的茶叶为中国茶叶出口量的两倍。丝和丝绸的出口虽然稳步增长,但由于中国出口贸易总值增长得更为迅速,它们在出口中的相对地位略有下降。 90年代之后,丝和丝绸的出口值居中国出口商品的首位,约占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1913年丝和丝绸的出口值虽继续领先,但已仅占出口总值的四792第六章 近代对外贸易! 里德(S. Reed):《印度年鉴》(The Indian Yearbook),孟买,1924 年,第858页。分之一。20世纪初,随着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开放以及铁路在中国的广泛铺设,大豆、植物油、植物籽的出口开始在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1913年,这些物品的出口值达5500万关两,占到了出口总值的14% 。此外,由于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棉花、豆类、植物油、牛皮、羊毛等农产品和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了这一时期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下表大致表明了这一情况:   出口贸易方面,民国以后,主要出口商品的地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此之前,生丝与茶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两者合计仍占到中国出口总值的 33.7% 。此后其重要性不断下降。到 1936 年,两者仅占出口总额的 12.1% 。与之相反,东北的豆类和豆饼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31年它们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 21.4% ,成为中国首要的出口产品。1932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该地区的进出口商品便不再包括在中国海关统计之中;大豆和豆饼在出口中的比重也骤然下跌,1936年仅占中国出口总值的1.3% 。1932年以后,植物油和籽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至首位,1936年占出口总值的18.7% 。这一时期内其他重要的出口项目还有皮革与皮货、蛋及蛋制品、包括锡、锑、钨砂等战略矿产品在内的矿石和金属品,等等。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三)贸易结构的特性与工业发展程度 进口方面:1936年以前,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远大于生产资料的进口比重,直接消费品的进口又比消费品原料的进口大。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虽有相当变化,但进口一直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成品为主。  三。近代外贸发展史上的二个特点 1。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  鸦片战争后贸易中心北移 鸦片战争前,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惟一港口。《南京条约》签订后,另有四个沿海港口开埠通商。在五口通商的最初几年,广州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所在。19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由广州北移上海。60年代长江口岸与华北口岸开放后,上海在地理位置方面的优越性更为明显,牢牢地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 2。3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问题 (1)中国对外贸易的衰退 (2)洋货走私愈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