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膜结构 索结构 木 材 竹 材 组合结构 建筑结构的分类 按材料分类 按结构体系分类 按建筑层数分类 ● 混合结构 ● 框架结构 ● 剪力墙结构 ● 框架-剪力墙结结构 ● 筒体结构 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筒体结构 建筑结构的分类 按材料分类 按结构体系分类 按建筑层数分类 ● 高层建筑 ● 多层建筑 ● 底层建筑 建筑材料力学性能 结构设计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 预应力混凝土基础知识 砌体结构的设计计算 钢结构构件和链接的设计计算 本 课 程 的 任 务 考核办法: 平时(30%)+考试(70%) 平时成绩:平时作业、 点名 试验录像 设计大作业 建筑结构I的考核 1、简支梁跨中受集中荷载作用, 最大剪力、最大弯矩? 2、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 最大剪力、最大弯矩? 3、矩形截面b×h,惯性矩、抵抗矩? 力学回顾 * * * * * * * * * * 由Otto主持的轻型结构研究所设计,是树状结构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首次应用。 * Beaverton City Library,USA,2001 * 建筑结构Architectural Structure 王潘绣 金陵科技学院 建筑空间 建筑是承载人类活动的人造空间。 建筑空间 功能属性 精神属性 社会属性 适用 美观 经济 安全 曼彻斯特民事司法中心 斜屋(波兰) 立方住宅(荷兰鹿特丹) 西雅图音乐体验 沈阳方圆大厦 北京天子酒店 影响结构形状的两个因素 建筑美学 功能要求、精神表现 结构力学 受力合理、技术可行 由于实际设计中往往是建筑先行,因此结构不得不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 形状 受力 结构 技术 材料 Pier Luigi Nervi “The intuition of form and its materiality do not constitute distinct moments, but many moments - in constant relationship - of a creative process which is solved in the architectural synthesis”. 柏林中心火车站 未加拉索时的弯矩图 加拉索后的弯矩图 20世纪初,西班牙建筑师A.Gaudi 提出“逆吊实验法”,并利用其设计了一些教堂建筑。 德国曼海姆大篷 数值找形方法 以“自然进化”为出发点,通过迭代分析和“优胜劣汰”构造性能较优的自由曲面。 根据边界条件 确定初始构形 根据问题特点 确定进化动力 获得性能较优 的最终构形 逆向分析技术 算法 寻优迭代 将形设置为未知量,然后根据力学原理逐渐确定一个最佳形状 数值找形方法的工程应用 西班牙某文化设施 初始形状 演化过程 新颖网格划分方式(1) “水立方”的构成 Penrose图 多面体填充空间 周期多孔曲面和多面体 随机编织物 随机分形 气泡阵列 新颖网格划分方式(2) “水立方”的结构概念 1887年Kelvin提出:如果将三维空间细分为许多单元,各单元体积相等且接触面积最小,这些单元应是什么形状? 许多科学家将 Kelvin 问题归纳为“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学” 问题 ——气泡理论 1993 年 Weaire 和Phelan 提出一种由 14 面体和 12 面体组成的多面体组合模型。迄今,该模型仍被认为是Kelvin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1、由多面体单元构成 的完整空间 2、由空心多面体单元构成 的空间网格 3、切割形成平板状空间网格结构 内部结构 表面结构 合成结构 建成后的网格形式 ESO方法及其改进方法 模仿自然进化现象,根据Mises应力等值线(面)对结构进行“保留、淘汰、补充”等操作,使之逐步演变成应力均匀的结构。 卡塔尔教育城会展中心 (250.0 m长×30.0 m宽×20.0 m高,两支承点间的距离为100m ) Leonardo Glass Cube,2007 仿生结构的应用 生物在长期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能够经受环境考验、强度高、刚度大的结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表明了这些结构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树状结构 贝壳结构 树状结构 Branching structures 德国建筑师奥托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树状结构的概念。 宏观上向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