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中山:从伟人摇篮到精神家园.doc
百年中山:从伟人摇篮到精神家园
以辛亥百年为契机开发中山故里,是当地政府的“十二五”工作重点。从伟人摇篮到地方自治模范,再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翠亨村即将完成三级跳。
“欲借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就中国之社会主义,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1956年建立,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有别于其他众多以孙中山为主题的纪念馆 这里主要展示孙中山生平思想、童年生活和家族关系。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的中山纪念馆里,孙中山早先说过的这句话,被摘出来,用中英文悬挂在显赫位置。副馆长林华煊给来访的游客讲解时,总喜欢提到这句话,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践行孙中山当年的经济思想。
作为遐迩闻名的中山故里,当地人对孙中山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与美国的华盛顿、印度圣雄甘地一样,是世界上争议最少、认同度最高的三大伟人之一。”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这样评价孙中山。
在大陆,孙中山被官方尊为与毛泽东、邓小平并列的“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在台湾,孙中山被国民党尊为永久总理;在海外侨界,孙中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丘树宏认为,“假如要找一个全球华人能够共同尊崇并认同的政治领袖,非孙中山莫属。”
基于这一认识,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中山市政府着意整合中山故里和沿海经济资源,围绕孙中山出生地翠亨村这一核心区,建设一个翠亨新区,作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山故里,伟人摇篮
翠亨村位于中山市东南20公里外的南朗镇,是一个只有二百余人口的小山村,坐西向东,背倚五桂山余脉,三面环山,东北面朝向珠江口。村落四周布满稻田,溪流在村中蜿蜒穿过,颇有几分灵秀之气。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这里的一户普通农家,小名“帝象”,全家靠租耕村东北的二亩半稻田为生,当时俗称“地方自治模范龙田”。孙中山在这里度过童年,他与所有农家子弟一样,上山打柴割草,下田插秧打禾。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12岁渡海去檀香山读书前,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图为20世纪20年代翠亨村航拍照。
据与孙中山同时代的乡邻陆灿回忆,那时的翠亨村,有一百来座砖瓦房子,有中国常见的矮围墙环绕,一些泥草房零星分布在村边,村民好像永久依着轨道一样,过着温和无变的生活。
由于地处偏远,翠亨村享受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地方官员很少来这里,每年只要缴纳足够的田地赋税,基本上就放任不理了。但这些征收赋税的官吏出现时,会用苛刻、横暴的手段对待村民,有时仅仅为了娱乐就放火烧掉茅草屋的屋顶。
孙中山后来向美国传记作家林百克回忆童年生活时说,翠亨村民非常“厌恶权力,觉得同来自香山县城的官吏越少交涉越好。村中的长者总是催促村民快些交税,因为他们看纳税就像纳贿与水盗一样,付了税就没事了。”
偏僻的翠亨村疏离于当时清政府的政治体系之外。孙中山12岁出洋时,只知道香山是翠亨的县城,都没听说过北京是皇权的中心,在村民的意识里,“凡与法律秩序有关的事情,香山就是权力的终点,与北京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翠亨村南距澳门37公里,并隔珠江口与香港相望。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珠江口外伶仃洋面上经常有外国船只停泊,往来出没的洋人给童年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记。
“这些外国人,金钱都很富足。他们所穿的衣服,很是奇怪。最异样的是他们头上没有辫子,有几个竟一丝头发都没有,但是有不少胡须。他们的胡须,有时会有火一样的红。那些外国人性情暴躁,用锋利的刀子吃东西,有烟从他们常用的枪里出来。”
而当地由于“地多沙瘠,土质粗劣,不宜于耕”,乡里人为谋生计,多游贾于四方,其从广州、香港、澳门、金门、檀香山回国者,经济丰裕,颇称富足。在这种出海经商风潮的刺激下,孙中山长兄孙眉,在1871年17岁时即到檀香山谋生,后来拥有了檀香山茂宜岛的大片牧场,成为孙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1878年,孙中山还没有读完四书五经,即和母亲随出海谋生的乡人,从澳门出发,跨海远赴檀香山,投奔孙眉。这番出洋,孙中山“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了5年西方教育。1883年,他因为想加入基督教与长兄孙眉意见不合,被孙眉送回翠亨村。这时已经被西方科学熏陶过的孙中山,难以容忍村里人烧香磕头、敬奉神灵的种种陋习。他与同乡的陆皓东动手损毁了村庙北极殿里的神像,引起村民的极大反感,被认为亵渎神灵,大逆不道,将给全村带来灾难,将他逐出翠亨村。
这一年,孙中山年仅17岁,面对恼怒的乡亲,他几乎是落荒而逃,不得不转往香港求学,此后极少回乡。但他给翠亨村带来的烦恼和不安并没有完结。
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未及发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