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中国环保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录片中的中国环保问题.doc

纪录片中的中国环保问题   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巴西国际环境电影节(FICA)上,纪录片《呼啸的金属》击败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获得者《海豚湾》夺得最高奖。得奖者是金华青,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导演,出生于1984年,浙江台州人,曾经独立拍片,现正在浙江卫视旗下。这部纪录片耗了他3年时间,5月份刚刚在韩国拿下首尔绿色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片奖。   20多年前,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废金属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浙江的台州。来自中西部的5万多名民工组成了拆解大军,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处理每年近二百万吨的废金属。《呼啸的金属》即为拆解民工老张和秋霞一家的故事。   金华青的上一部有影响的作品《瓦全》,同样探讨的是台州“洋垃圾景观”,当记者问起他为什么延续这个题材时,金华青给出的答案是“没拍过瘾”。这一次,当金华青的镜头从《瓦全》的全景式扫描深入到《呼啸的金属》的小人物跟踪,相信观众可以对中国工业时代的环保问题有更细微的观察与了解。 《一个农民的抗争》拍摄现场。   垃圾围城的时代   工人们在河里洗菜、洗衣、洗澡,而河水的上游就是工厂,后者毫无阻拦地将污水排入河中。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电子垃圾,也早已污染了蔬菜,但民工们看不懂也不在意什么是“重金属超标”。为什么叫《瓦全》?对于除了力气无所凭依的外来打工者来说,在这个堆满了电子垃圾的小镇上,“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哲学。对着镜头,一个年轻力壮的拆卸工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我就做那推磨的鬼吧。” 《呼啸的金属》剧照。   飞速发展的中国背后,是小人物幸福和健康的代价。在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中可以看到和《呼啸的金属》类似的场景,这部不受国内创作体制约束的外来纪录片,可能是对中国工业污染最深刻也最难堪的展示。   “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景,是我们所改变的风景,是我们以进步的名义所破坏的风景。”这是《人造风景》中的主人公摄影师布尔廷斯基的话。他对自己的电脑产生了疑问:“一旦它不再被使用了,将会葬身哪里?”于是他追随报废的电脑零件抵达遥远的中国。   世界上50%的电子垃圾的最后归宿,都在中国江浙粤一带的小山村里。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些青壮年进城打工后的留守人口,用榔头和把手把计算机零件里可以回收的金属砸出来,剩下的扔掉。这些村子的饮用水甚至需要从外面运进来,因为洁净的河流已被污染。   日本NHK电视台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叫《中国式的炼金术》。在余华的小说《兄弟》里,主人公李光头从日本进口垃圾西装挣了一笔,这部纪录片延续了这样的话题。在片中,中国的从业者和日本垃圾处理行业争夺垃圾,并想方设法避开国际公约把垃圾进口到中国。   同样是回收电路板,在日本的工厂里,工作人员都戴着防毒面具,而中国工人只靠电风扇来吹散熔化电路板时散发出的有毒气体。更触目惊心的是,连从垃圾场里挖出来的已填埋垃圾,中国商人为了利润都一并收下,所有利润的来源,就是中国无数的家庭式作坊和廉价劳动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乡村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前所未有地加快。不仅发达国家将数以亿计的电子垃圾倾泻往发展中国家,城市也将规模惊人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周边乡村的土地上。这方面,纪录片虽然暂时未有涉足,但独立摄影师王久良做了忠实的记录。   从2008年10月开始,王久良走访了北京周边的大型垃圾场,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这一组名为“垃圾围城”的作品让他获得了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观众通过他的照片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城市正在被垃圾包围。”   相对可靠的数据显示,北京每天的垃圾生产量是1.84万吨,正规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是16座。在其中的一幅照片里,附近养殖场的奶牛在垃圾场里寻找食物,准备饱餐一顿,而在此之前,它们每天都在受到污染的小河里喝水。王久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拍完这组作品后,和他一起工作的一位摄影师就变成了素食主义者。   人与自然的传统   中国的生态环保类纪录片并不是短时间内兴起的,相反,它有着二十多年的传统。1983年,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就此大众传媒开始宣传环保,建构公众的生态意识。但里程碑式的事件比这更早,1981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动物世界》,整个80年代,赵忠祥的声音和《动物世界》的片头曲成了几代人的记忆。   《动物世界》的片源,大部分是自国外买进,生态环保类纪录片耗时耗力,投入巨大,并非当时的央视所能承担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央视曾做过尝试,但由于成本太高最后放弃。像《话说长江》、《河殇》等名噪一时的纪录片,大多偏重人文领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探讨并不多。   当然,也有纪录片界的先行者,著名摄影师奚志农就是其中一位。他毕业后进入昆明教育电视台,策划拍摄了《母亲河在呼唤》、《心声》等环保主题的专题片。这些片子是中国最早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