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解密中国南极科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密中国南极科考.doc

解密中国南极科考   4月8日,中国南极科考队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海上航行,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如期返回上海的极地考察基地。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历时163天,至此圆满收官。   “往返南极,包括船舶和直升机的维修、人员费用、油料消耗、港口停靠费用,以及其他物资消耗,一个航次大概需花费人民币4000多万元。”国家海洋局极地办资深研究员李果向本刊透露,目前国家对南极科考活动的事业维持经费,每年在1个亿左右,加上科研专项和其他经费,每年总投入在2亿以上。这比他刚开始涉足南极科考时翻了10倍。   李果长期从事南极科考工作,曾任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站长。“不算后勤支撑,美国一年投入极地的经费是1亿多美元,中国没法比;即使跟澳大利亚、日本比较,中国极地科考投入也不足他们的一半;但与阿根廷、智利等国家比较,中国已经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开始进入南极科考的第二方队。”他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在整体科考水平上与第一方队仍存在差距,中国极地科考在未来5年必将后来居上,在充分的经费保障下,重大科考成果可期。   南极科考两大重点:深冰钻和高空物理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搭乘雪龙号驶往南极地区,然后兵分三路,分别在南极中山斌昆仑站、长城站开展科学考察和后勤建设工作,并在南极半岛和普里兹湾进行多学科大洋考察作业。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综合处处长夏立民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说,此次南极科考的最大亮点是在昆仑站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完成深冰芯导向孔钻探以及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的安装,“此外,海洋、大气、生物、空间、环境、测绘导航等科考项目也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南极科考很早就确定了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是冰川雪,通过冰芯来研究古气候;一个是高空物理,研究电离层。对电离层进行全球的研究,这样我们这个极地站得天独厚。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资深研究员李果说,当初选择高空物理这个研究方向,一方面考虑到中国没有高纬度地区的空间资料;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科考站选址时“机缘巧台歪打正着”,其地理位置最有利于电离层观测。   1988年中国开始选址建中山站时,日本极地研究所正在做电离层研究。他们发现中山站是最好的观测地点,向中方提出合作意向,把日本昭和站的观测设备全部搬到中山站来,两家共享观测成果。“当时国家经费紧张,买不起设备。正好日本愿意提供现成设备,可以培养我们的科研人员。”李果说,中国极地研究所决定先上电离层项目,把高空物理研究做起来,同时为冰川研究做准备。   这次使用的“南极巡天望远镜”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有效观测口径50厘米、4.2平方度视场,可以灵活调整镜筒指向,大尺度CCD相机达到10Kx10K。望远镜将实现远距离、远程操控和调度控制,观测数据现场存储,部分实时传回国内。   与第一方队的美国、俄罗斯相比,中国南极科考的装备水平、科研进展仍有很大差距。“美国有口径10米的天文望远镜,我们连1米的都没有。”根据中国南极天文台发展路线图,在未来数年,还计划在南极“冰盖之巅”安装多台大口径、探测能力强的太赫兹望远镜和光学红外望远镜。而在深冰钻方面,俄罗期已经达到3700多米,中国目前仅一二百米,样品拿回来再做分卡斤,得等三四年以后才能出成果。   “南极冰穹A位置得天独厚,其他地方没法代替,AST3如果能够维持全年,光这个镜子就能出好多成果。”李果说,南极冰穹A作为全球最佳的天文台址,此前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与南京光学所合作,已在该地建立自动天文观测站,其项目周期比深冰钻项目要短,出成果的速度会更快一些。   遭遇“雪鹰”号失事   这次南极科考所遭遇的最大意外是“雪鹰”号直升机失事。“雪鹰”卡-32型直升机是2008年12月从俄罗斯购进,于2009年正式列装南极考察队,此次是该机第三次随队执行任务。   11月29日凌晨3点,“雪龙”号进入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陆缘冰地带,碰巧有印度考察站的俄罗斯破冰船的航道,“雪龙”号无需艰难破冰,即顺着航道轻松进入冰区。当日上午10点,领队李院生一行首批科考队员即搭乘直升机抵达中山站。   接下来的几天,陆续下雪,科考队等着好天气给站点吊运补给物资。12月3日,极昼出现了,难得的阳光明媚,风不大,科考队员分成装货、卸货、护路、修路、加油等几个工作小组,雪地车在不停地运货,“雪鹰”号也开始行动。   好运气仅仅保持了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雪鹰”号从“雪龙”号船到内陆队出发基地飞了21个架次,一直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冰盖上天气不好,分不清雪和天,吊运物资暂停。“雪鹰”号和机组人员停在中山站待命。12月9日,“雪鹰”号从中山站空载返回“雪龙”号船途中,在南极冰山间的海冰区上空突然失控,迫降未成功,坠落在海冰上损毁,机上两名机组人员安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