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锟人生三事:工程佬、校长和爱人.doc
高锟人生三事:工程佬、校长和爱人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拥有英国及美国籍的华裔科学家高锟,与两名美籍科学家博伊尔及史密斯,荣获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3人总其获得14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一半由高锟夺得。
近日,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相关庆祝会上表示,有信心在20年内将出现首名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进行研究的诺贝尔奖得主。虽然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高锟已不算是香港人,但来自香港的他无疑是为香港学人带来“诺奖梦”的第一人。
只是,现年76岁的高锟,恰于今年年初被确诊老年痴呆症,小脑日渐萎缩,记忆力衰退,已忘却自己毕生研究、造福世人的光纤科技,全球华人不免为其感叹“这个奖来迟了一点”。但对于高锟本人而言,毕生所重者只是研究与爱情,对于这二者,高锟皆已“丰收”;而对于他一生扮演的三个角色――工程佬、校长和爱人,可以说是高锟一生专注做好的三件事,人生可谓自足无憾。
“光纤之父”迟来的荣誉
高锟能夺得奖项大部分荣誉,源于他是研发光纤通讯系统的第一人。
其实,科学家早于上世纪30年代已发明可传导光线的光纤,用于内窥镜等工具,更构想用光纤传递信息。但由于旧式光纤的光能损耗率高,光线穿过20米的光纤后只剩1%,根本不能用于长程通讯。
上世纪60年代,高锟在英国标准电讯实验室工作时,决心攻克这一难关。他仔细研究光纤的各种基本特质后,于1966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一种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指出制造光纤的玻璃纯度是减低光能损耗的关键,而熔炼石英正是可制造出高纯度玻璃的物料。
这一理论提出后,泼冷水的人很多,大家认为不可能制造出那么高纯度的玻璃。但在高锟热心游说下,美国公司Corning Glass Work在1971年制成了首条1公里长的光纤。10年后,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于1981年问世。
相对于电线和无线电传讯,光纤的频宽高很多,传递的信息多了几万倍,更不受雷电和恶劣天气影响,最终成为今天网络通讯的脊梁。时至今日,全球的光纤已有10亿公里长,可围绕地球2.5万周,文字、音乐、照片和录像,不足一秒可传遍全球。高锟的“光纤之父”美誉也早已响遍全球。可以说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一个“迟来的荣誉”。
高锟与比他小一岁的太太黄美芸,目前定居在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山景城,过着平淡和规律的生活。黄美芸忆述获悉得奖情景时说,当天凌晨3时(美国时间),她突然被电话叫醒,原来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来电,通知获奖喜讯。黄听后又惊又喜,一时语塞,“就像发梦一样”。
黄美芸躺回床上睡不着觉,摇醒丈夫,说:“诺贝尔奖你知道吧?”睡梦中的高锟说:“嗯,那是世界性大奖。得诺贝尔奖是件大事,很高的荣誉。”黄说:“给你的。”高答:“给我的吗?很好呀!”说罢又沉沉睡去。
香港中大第三任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为前校长高锟获诺贝尔奖举行庆祝会。
现年76岁的高锟,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律师,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高锟入学前由家庭教师教导四书五经,之后于一所国际学校念书,除修读中文外,还要学习英文和法文。
童年的高锟已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自制灭火筒、烟花及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混合红磷与氯酸钾制成泥炸弹。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并成功装嵌真空管收音机。
1948年,高锟随家人移居香港,在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曾考入香港大学。但立志攻读电机工程的他,最终因港大没有这门科目,辗转到英国伦敦大学念书,于1957年获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0年,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设于英国的标准电讯实验室。在那里工作的10年,令其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他也因此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一系列荣誉。
1987年10月,高锟由海外返港,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直到1996年退休。之后,他又花近10年时间完成自传《潮平岸阔――高锟自述》,其间一直在香港定居,继续为香港的科研和教育做出贡献。
高锟的母校圣若瑟英文书院日生会成员胡先生透露,高锟饮水思源,过去多年一直支持母校。
“我们每逢有庆典邀请他,他必定抽空出席”。
高锟是“九七同归”前香港中文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已离开中大逾10年,然而认识他的师生谈起他都难忘其风范。中文大学机械及自动化工程系主任任扬说,有一回高锟乘电梯,有一名工友不识庐山真面目,以为高锟是学生,因为他的样子非常年轻,称他不应在此出现,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大校长。
高锟担任中大校长任内,最具争议的事件是于1993年介入政治,担任了内地政府的港事顾问,一时惹来中大学生非议。
现任中大政治及行政学系助理教授的周保松,当年就读中大时曾作为《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