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力之二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 * * 中国 区域 低碳 竞争 力 排名 分布水平 竞争力指数中位值 低碳地区 70 中碳地区 63 高碳地区 52 地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海南 1 1 1 1 1 1 江西 2 2 2 2 2 2 北京 11 6 13 13 5 3 广东 4 4 5 4 6 4 重庆 16 16 6 5 3 5 福建 3 3 3 3 4 6 广西 9 9 11 10 7 7 浙江 6 7 12 7 11 8 安徽 5 12 7 11 12 9 黑龙江 8 14 10 15 16 10 四川 10 11 9 8 9 11 湖南 19 15 15 12 10 12 山东 14 5 8 9 14 13 陕西 21 10 14 14 15 14 江苏 7 8 4 6 8 15 吉林 18 20 18 19 19 16 云南 12 21 17 16 13 17 河南 20 19 20 18 18 18 湖北 15 18 21 17 17 19 天津 17 13 19 21 21 20 辽宁 13 17 16 20 20 21 河北 22 22 22 22 22 22 上海 26 23 23 28 23 23 贵州 24 24 26 23 24 24 甘肃 23 26 24 27 27 25 山西 28 29 28 26 26 26 新疆 25 27 25 25 25 27 宁夏 29 28 27 24 28 28 内蒙古 27 25 29 29 29 29 青海 30 30 30 30 30 30 西藏 31 31 31 31 31 31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得分及排名情况,本报告将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得分排名位于全国前11位的地区归为“低碳地区”,将得分排名位于全国第12至21位的地区归为“中碳地区”,将得分排名位于全国第22至31位的地区归为“高碳地区”。其中,低碳地区包括:海南、江西、北京、广东、重庆、福建、广西、浙江、安徽、黑龙江、四川;中碳地区包括湖南、山东、陕西、江苏、吉林、云南、河南、湖北、天津、辽宁;高碳地区包括河北、上海、贵州、甘肃、山西、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西藏。 * * 中国高碳、中碳、低碳地域分布图 高碳地区 中碳地区 低碳地区 低碳地区 低碳经济竞争力区域分布分析 低碳地区 低碳效率指标部分省份较差(浙江、福建、四川处于中游,其他位于前10) ; 低碳引导指标无明显优势 ; 低碳社会指标普遍较好 中碳地区 低碳效率指标基本处于中游水平 ; 中碳地区的低碳引导水平在波动中发展; 低碳社会指标稳中有降; 高碳地区 低碳效率指标普遍偏低 ; 低碳引导指标略有优势 ; 低碳社会指标全面落后 * * 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国家旅游局“旅游产业竞争力专题研究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 赵彦云 教授 主任 研究汇报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中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体系研究 (一)中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三、中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比较分析研究 (一) 中国旅游产业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二) 中国旅游产业要素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三) 中国旅游产业核心、基础、环境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四)国际旅游竞争力模型分析 四、中国31个省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评价和分析研究 五、中国25主要旅游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研究报告汇报提纲 * ? 中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体系研究 图2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中国31个省市和25个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评价和分析研究 * 31省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商务部政策研究课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课题研究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 与评价研究中心 课题研究负责人:赵彦云 教授 2013/08/24 研究目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本框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标准界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贸易竞争力研究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产业竞争力研究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七、重点商品选择 八、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模型 九、反倾销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保障研究 十、结论与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本框架 (见第40页) 图 1. 3.1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分析框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本框架 图 1. 2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见第41页) 描述统计分析 结构变化的 描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