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的深入,西方居住文化开始对一些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租界除了沿街兴建各种商业建筑外,在街道的后面也修建很多密集的居住建筑,特别是里弄式房屋;外国人及中国上层统治阶层也建造不少花园住宅。 周边破产农民涌入上海等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和廉价劳动者。他们在工业区附近空地建造一些简陋的临时性棚户——“贫民窟”,或在原有房屋中增加阁楼,建筑密度及人口密度均较前提高很多,卫生条件更加恶化。 六、近代城市的居住区 (一)租界民居与贫民窟 里弄的类型: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 (二)里弄建筑 初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大面积,法国文艺复兴式。 中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初:仿古典式、西班牙式、英国式、混合式、现代建筑式。 后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相对停滞。 (三)花园洋房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上具有传统建筑区域、殖民区域以及两者混合区域等多种类型,整个城市呈现出多区拼贴的特点,反差与对比度比较大。依据其形成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地区。 第一类是中心老城区。 第二类是商埠区或租界区。 第三类是民族工业、居住混合区。 第四类是新市区。 骑楼是沿街建筑,上楼下廊。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四)骑楼建筑 1、遮风、挡雨、防晒,营造舒爽环境; 2、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3、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场所; 4、冲破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是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 主要功能 第10讲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一、居住朝向的变迁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三、宫殿分布的变迁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五、北京城的居住形态 六、近代城市的居住区 七、地方城市特色古民居 从西周到西汉时期,中国城市的宫殿建筑群正门以及整座城市都显现出“坐西朝东”的布局形式。 一、居住朝向的变迁 (一)坐西朝东 “城”与“郭”的分工城市居住布局是周公建设洛邑时开创的,经过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秦汉,“小城”都分布在西南,而大城“郭”都分布在东北。 这种布局与古代中国居住区的原始文化礼制有关。 古人存在着“西南”方吉利的思想观念。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二《蹇卦》。 西汉时期的众多宫殿与皇城只有东阙与北阙,而没有西阙与南阙,这些都证明当时“坐西朝东”的布局特征。 长安城中长乐、未央东西二宫横列,以东门为正门。 “事死如事生,礼也。” ——《左传》哀公十五年。 秦汉帝王墓园也采取“坐西朝东”的形式。 “以西为贵”的观念 东汉洛阳城的小城多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转变为“坐北朝南”。 雒阳城中的南北二宫纵列,以南门为正门。 (二)坐北朝南 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向的演变,反映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宗庙”与“皇权”地位的转化。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改为“坐北朝南”,是推行尊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 东汉以后的帝王陵墓朝向,也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 夏商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城”、“郭”分工的城市居住形态; 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区空间上的分化; 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村落“混居”的特点; 整体上可以认为还是属于“混合”式的城市居住结构。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一)有城无郭 西周到秦汉,“小城”分布在西南,大城“郭”区,分布在东北。这与“以西为贵”的中国文化礼制有关。 西汉长安的布局沿袭先秦中原各国都城的形式,其外郭城分布在小城的北面和东北面,利用周边的渭水和漕渠做天然屏障。而内城则位于外郭的西南部,整个城市呈现“坐西朝东”的空间格局。 (二)西城东郭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演化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绕中央北部“小城”的形态。 东汉雒阳城的外郭区分布在小城的东、南、西三面,利用邙山、洛水、沟渠作为屏障,呈现“坐北朝南”的空间结构特点。 这种新型的“城郭”关系,典型反映在曹魏邺城的空间布局上。 (三)三面郭区 多宫制是魏晋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重要特征。 典型的多宫制是秦国。城内宫殿区分布的主要特征是:皇城内没有单一的宫城,而是分成若干宫殿区,每个宫殿区由一组或两组以上大型建筑物群体组成。 每组建筑都自成单元,其四周都筑有围墙,构成一个个互相分离的“封闭式”的建筑群。由于并不存在统一的宫城区,所以也没有统一的宫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