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7.5 黄土高原地貌专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第二章 黄土高原概述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范围 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祁连山以东。(1955年中国地形区划),面积50万平方公里。 黄河上中游的界线: 以地貌分:上中游划在龙羊峡(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中下游划在孟津(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 以地质分:上中游在青铜峡(华北断块与西域陆块交界),中下游在孟津。 以水沙分:上中游在托克托(河口)泥沙(90%来自河口以下,55%的水量来自河口以上),中下游在孟津。 第二节 黄土高原的地质基础 一. 地层: 前寒武系:分布不广 ,见于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嵩山、太华山、贺兰山、阴山等地。岩石为各种区域变质岩。 古生界:华北区为地台型沉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建造为主。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中上石炭统分布广,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底部为铝土岩或铁铝岩,假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祁连区为地槽型沉积,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中生界:广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和陇西盆地以及六盘山。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 新生界:全区缺失古新统,第三系为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多伏于盆地之下数千米处,陕北在沟谷中可见到上新统三趾马红土。 区内第四系发育有:冰积碎屑建造:更新世冰积层见于蓝田公王岭等地,为一套红色泥砾沉积。 风积黄土建造: 1.黄土:未充分胶结或半胶结的黄灰色黏土粉沙岩,(粉沙0.05-0.005mm),按此可将晚更新世黄土分为沙黄土(大于0.05mm所占比例大于30%)粘黄土(小于0.05mm所占比例大于30% )和黄土。如神木,大于0.05mm所占比例46.5%,小于0.05mm 占4%属沙黄土;洛川,大于0.05mm所占比例7.5%,小于0.05mm 占22% ,为黄土;渭南尤河,大于0.05mm所占比例2%,小于0.05mm 占26% 接近粘黄土。 2.黄土地层划分为早更新世黄土(古黄土)、分布在黄土塬及部分黄土台塬;中更新世黄土(老黄土)遍及全区;晚更新世黄土(新黄土)在二级以上的阶地广覆;全新世黄土分布于西北部及中部。典型剖面见于洛川。 3.黄土组成物质区域变化特征 由北向南,粒度变细。 由北向南,从西向东,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含量减少。 黄土结构在南北方向是:陕北为接触型,汾渭盆地为孔隙充填型,南缘为基底型。东西变化为:陇西黄土,新黄土为接触型,老、古黄土为孔隙充填型,陇东为孔隙充填型,晋陕为接触型。 4. 黄土成因的探讨 从黄土骨架矿物成分的含量分析:石英和长石达70%以上,说明黄土物质来源与这两种矿物含量高的岩石有关,黄土高原基岩为石英长石砂岩,外围有花岗岩。 从古气候环境分析:黄土层仅含少量耐干旱的蒿属植物花粉,色灰黄或褐黄,说明黄土堆积时的环境是干寒型。 从矿物微构造特征分析:有冻裂、压裂和擦痕说明受冷冻和冰川作用。 从沙漠形成的时代分析:早、中更新世北部无沙漠,因此早、中更新世黄土是物质补给源应是基岩风化物为主,晚更新世后,沙漠形成,因此接受了沙漠的微尘补给。 从马兰黄土的粒度分带:愈南愈细,符合风的搬运特点。 从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分析: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团北上,太平洋大气环流因秦岭的阻挡而北进减弱,使西伯利亚高压干冷气团控制西北地区。 结论:黄土物质补给既有近源也有远源,黄土高原主体搬运介质以风为主,黄土高原边缘与山麓地带黄土有水成黄土。 二 .区域地质构造 1.古陆块的形成与演化 以青铜峡为界,东为华北陆块,西为西域陆块。 华北陆块早元古代吕梁运动形成地台,主要为山西台背斜和鄂尔多斯台向斜。早古生代浅海沉积,晚奥陶纪——早石炭纪上升剥蚀,石炭纪多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为内陆湖盆。中生代块断运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隆起与大陆裂谷。新生代进一步产生沉降裂谷和隆升断块。 西域陆块为强烈活动的褶皱带。 2.华北断块体系的基本特征 有嵩山断块、太华断块、太行断块、吕梁断块、阴山断块、阿拉善断块、额尔多斯断块。 鄂尔多斯断块 位于黄河中游流域腹部,呈南北向展布,四周以深断裂或大断裂为界,系长方形巨型中生代断陷盆地。以长城为界,北部为沙漠,南部为黄土高原。为大型复式向斜,盖层构造比较简单,除东胜隆起侏罗、白垩系直接不整合于下伏结晶基底之上外,其余地区则由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及中新生界组成,群系间多呈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