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志2015年12月13日南京.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袁洪志2015年12月13日南京

三、实施工作要求 2.加强省级统筹: ——制定工作规划,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以落实改进为重点,组织实施行政区域内职业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也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3.确保公开透明 。 1.关于教育质量的思考 质量是过程的产物: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戴明 (3)质量是创造的结晶: “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李克强 四、思考与建议 2、对高职第二轮评估的反思 ①组织主体单———教育行政部门“一柱擎天”,“共同建构”难以实现; ②“多元参与”流于形式——行企业等专家多为陪衬; ③内生动力不足——激情沿管理层级、时间轴线减弱;平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不快; ④法规制度不全——法规缺失、权威不够;机制滞后,难成常态。评估工作质量、评估效果参差不齐。 四、思考与建议 3.“诊断与改进”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 “诊改”的主体是质量的直接创造者。制度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质量生成主体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建立的全面达成外在需求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创造性超越既定目标,并依据体系中目标组成要素制定的坐标系,对现实状态持续进行自我定位、诊断和调整、改进,实现全面的质量监控与管理。 四、思考与建议 3.“诊断与改进”的基本特征 (2)常态化 建立“诊改”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构建质量保证社会共治机制,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使职业院校能够不单单依靠评估手段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真正将社会赋予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使教育行政部门能够不依靠评估手段,切实履行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管与指导的质量保证责任。 四、思考与建议 3.“诊断与改进”的基本特征 (3)实时性 开展“诊改”的主要依据是来自于源头的实时数据与信息,同时注意吸收其他各方的诊断意见与知识成果。它与传统“评估”运行形态的区别在于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评估的指标体系是评估组织者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标准是既定静态的,好像医院的体检,注重的是结论。“诊改”的指标体系是质量生成主体用于诊断、定位、导航的,标准是开放的、动态的,如同日常的自我保健,融入工作全程,与每个人的工作(学习)融为一体,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注重的是过程。 四、思考与建议 3.“诊断与改进”的基本特征 (4)动态性 “诊改”的标准是由质量生成主体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制定的,在不突破教育部设定底线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院校都可以设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并且可以跟随需求的变化和达成的状态,不断修正和优化新的目标与标准,使得生成主体始终保持改进提升的激情与张力。“诊改”制度体系的运作动力来自于质量生成主体动态的内在需求,来自于贯穿质量生成全程的“质量改进螺旋”式的相互激励与持续改进常态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3.“诊断与改进”的基本特征 (5)引导性 开展“诊改”工作,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为高质量全面达成预定的需求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既定目标,在质量生成过程中,以采自源头的实时状态数据、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按目标组成要素制定的指(坐)标体系,对现实状态持续进行自我诊改。是为了引导“管”、“办”双方以“诊改”为纽带,围绕同一个质量保证目标,各负其责,协同诊断,建立“诊断”与“改进”相交、相联、互动的上下联动“双循环”改进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4.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的建议 (1)加强质量保证机构和队伍建设。 学校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建立一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监控、改进等相关部门人员配备齐全的专兼职质量保证队伍,加强对质量保证队伍的业务培训与考核,把握学校质量保证目标,掌握各类质量标准,指导开展各项质量评价,提出质量保证的改进举措。 四、思考与建议 4.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的建议 (2)完善质量保证标准和制度体系。 学校和院系要依据区域或行业的要求,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人才培养过程完整、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按照各项质量标准建立包含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多元的质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