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技术.doc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技术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 1 简介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现已成为国际性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最早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20 世纪扩展到世界各地。我国于1988年在河北省唐山市首次发现后,现已发展到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10余个省、市(区),成为水稻新的主要害虫。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水稻检疫害虫,也是我国规定的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也喜食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其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水稻,啃食稻叶,影响分蘖。幼虫蛀食稻根,使稻根纤弱易折断、漂浮水面,幼虫较多时,几乎无白色根,整个根系呈平刷状,稻丛根易拔起。稻水象甲如防控不力,将对水稻主产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该虫一般造成水稻减产20%~30%,严重的为害损失70%~80%,甚至绝收。 2 分布与危害 截止到2010年,稻水象甲疫区已扩大到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吉林、浙江、福建、湖南、安徽、台湾、江西、江苏、广东、广西、山西、陕西、云南、内蒙、黑龙江、湖北、贵州和新疆等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2.1 湖南省 目前稻水象甲在湖南已迅速扩展到株溯、湘潭、双峰、长沙、娄底、邵阳、岳阳等8个县(市、区)47个乡镇,发生总面积已达33 330.0 hm2以上。 2.2 十堰市 2009年5月房县在城关镇首次发现,经查,除城关外,谷(城)竹(溪)公路沿线的红塔、军店、化龙、窑淮、青峰、榔口等乡镇均有危害,但其他县市没有发现。 2010年踏查,在十堰市城区武当山镇和竹溪县天宝乡发现水稻被稻水象甲严重危害,并逮到大量成虫;谷竹公路沿线的竹山县文峰、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等乡镇,竹溪县县河、水坪、城关、中峰、蒋家堰等乡镇有稻水象甲危害状,但未见成虫;丹江口市丁家营镇、郧西店子乡发现疑似危害状。由此可知,十堰所辖五县一市四区,位于南部的房县、竹山县和竹溪县均已发生;位于中部城区的武当山镇有发生;位于北部的郧西县和丹江口市发现疑似危害状,其发生范围几乎覆盖了十堰全境,发生面积约160 hm2。 2.2 贵州省 该虫2010年首次在贵州省大面积发生危害,发生面积达1.036万hm2,发生范围涉及贵阳、遵义、安顺和黔南州4市(州)的14个县(市、区),严重威胁到贵州省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也潜在威胁着周边省份的水稻生产。 表1 我国稻水象甲的发生情况 时间 省(市) 发现地 1988年 河北 唐山市唐海县 1990年6月 天津 汉沽区 1990年8月 北京 清河县 1991年7月 辽宁 盘锦大洼县 1992年6月 山东 东营市河口区 1993年5月 浙江 温岭市玉环县 1993年7月 吉林 通化地区集安市 1996年5月 福建 福鼎市沙埕镇 2001年5月 安徽 桐城市大关镇 2001年 湖南 株洲县平山乡 2002年 山西 忻州市 2008年7月 湖北 鄂州市华容镇 2010年5月 贵州 安顺市平坝县 3 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 稻水象甲为孤雌生殖型,在我国1年可发生1~2代。以成虫在稻茬下、草丛中,树木、竹林落叶层间或田埂下土壤中8cm以上部位越冬,越冬有群居习性。每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出蛰,就近取食禾本科嫩叶。5月中旬迁向本田;6月初始见幼虫,6月中下旬为盛期;7月中旬出现一代成虫,危害晚稻,发育至成虫迁出,10月上旬全部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栖息于稻株下部,下午4时后爬到叶片取食,日落后2 h最活跃。雌成虫潜在水面下产卵于叶鞘的内表皮下,与叶脉平行,多数一孔一卵;少数一孔2卵、3卵。无水不产卵,如果稻根露出水面,则产卵根内。幼虫共4龄,具有较强的群居性。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1~2龄蛀根,3~4龄取食根表,造成断根。老熟后在图表下3~9cm处结茧化蛹。羽化成虫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200头/m2以上。 图1 稻水象甲(a 成虫,b 幼虫,c 蛹) 3.2 生物学习性 3.2.1 取食习性 成虫和幼虫均可取食危害稻根。在秧田和本田成虫沿叶脉方向取食稻叶,仅残存一层表皮,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白条斑,斑两端钝圆,宽0.5mm左右。越冬成虫迁移前以取食禾本科杂草为主,4月中下旬迁入早稻秧田危害,5月初随早稻秧苗移栽带入本田。新一代成虫以取食稻叶为主。幼虫蛀食稻根,留下表皮,使根呈筒状,幼虫有转株为害和群集为害的习性,常在一株水稻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