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专用课件
大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法家: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太牛了)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古代中国文化 百家争鸣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补充资料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历史规律: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政治、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旧制度(周礼)走向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2、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崛起,诸侯为了在争霸中胜出,纷纷招揽天下人才,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很多贵族在战争中沦为平民,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兴办私学,评论时局,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良方,把本来只保存在贵族社会中的知识带到民间。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经济政治:诸侯争霸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墨家 法家 道家 儒家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学派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孔子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要求 “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 。 2)主张“为政以德”,不排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4)教育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