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专用课件.ppt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专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专用课件

* 3 .实验研究 吴以岭教授以“通心络胶囊”方为载体完成了300余项分子水平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对“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的不同环节均有确切防治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抑制内膜增殖及再狭窄 缓解血管痉挛 保护再灌后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抑制心室重构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 (二)络脉络病理论的临床意义 1.开拓了疑难杂病的辨证思路 2.提出了络病的治疗用药原则 3.提高了疑难杂病的治疗效果 * 1.开拓了疑难杂病的辨证思路 疑难杂病,一般病程长,病位深,病变复杂,完全按照传统辨证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寻找新的辨证方法,更新辨治思路,以适应疾病治疗的需要。 络病辨证在脏腑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对于疑难杂病的辨治具有开拓思路的重要价值。 (1)络脉痹阻是各种病证的病机归宿 (2)疑难杂病多为络脏同病的难治之证 * (1)络脉痹阻是各种病证的病机归宿 ①络脉的易滞易瘀特性 ②络病的易入难出特性 ③病证的“久病入络”特性 * ①络脉的易滞易瘀特性 络体细窄,分支众多,网状分布,加之络中气血双向流动、满溢贯注的特点,致使络中一遇邪客则络中气血易滞易瘀,而容易产生气滞、血瘀、津凝等病理变化。 * ②络病的易入难出特性 络脉与经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循环,一旦邪气入络,则难于祛除,日久便会造成“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医门法律·络脉论》)的纠结难解局面。张聿青亦说:“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张聿青医案·中风》) * ③病证的“久病入络”特性 《内经》已认识到了久病与络病的关联性。 《灵枢·终始》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针道毕矣。” 《素问·调经论》又说:“病在血,调之络。” 均指出了久病邪气入深,阻滞络道,便会出现络中血气阻滞等病理变化,因此应当调之路,去其血脉,以涤除病邪及瘀血,而疏通络道。 《内经》对于久病的治疗,均考虑从络脉入手,如《灵枢·寿夭刚柔》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终始》亦说:“久病者……必先调左右,去其血脉。” * 清代,叶天士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首先提出了“久病入络”的科学命题。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由此可见,“久病入络”的实质就是由气及血,而出现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它标志着病情的加重,病变范围的扩大。 “久病入络”揭示了多种病证发展的总趋势之一,亦充分说明了络脉痹阻是多种病证的病机归宿。为临床从络脉治疗多种病证指明了方向。 * (2)疑难杂病多为络脏同病的难治之证 络脉病证多为外邪直接入络,或经脏久病,经脏之邪传入络中所致。但无论何种原因,络病影响脏病或脏病影响络病,均可导络脏同病之证。 络脏同病,则脏气已伤,络脉痹阻,络中之邪闭塞难除,故其病难治难愈。惟有通络治络,才是唯一的出路。 脏病 络病 络脏同病 缠绵难愈 入络 影响 * 2.提出了络病的治疗用药原则 (1)通络是络病治疗的基本法则 (2)络病用药宜辛宜虫 * (1)通络是络病治疗的基本法则 《内经》已开通络法的先河,如《素问·缪刺论》用左角发酒治疗邪客手足少阴、太阴及足阳明之络所致尸厥证;用淳酒、蜀椒、干姜、桂心、以属病寒痹所刺之处,治疗寒痹证;刺络放血治疗络脉血瘀证。 后世在《内经》通络法的基础上,完善了通络治法。通络法因络病的虚实而分为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大类。 * ①祛邪通络法:用于邪阻络痹的络实络滞证,由祛邪药和通络药组成。 ②扶正通络法:用于正虚络痹络虚络滞证,由扶正药和通络药组成。基于络脉的易滞易瘀特性,而络虚之证除正虚不足外,必挟瘀凝,所以其治应当在补益的基础上,兼以通络。正如叶天士所说:“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与通补入络”。 * (2)络病用药宜辛宜虫 ①络病宜辛 关于通络的用药原则,《内经》指出,“辛散”;“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可以认为是辛味通络的伊始。 后世则明确提出:通络以“辛味”为主,或必佐以“辛”。 明代医家缪希雍《本草经疏·续序例上》说:“血瘀宜通之,……法宜辛温、辛热、辛平、甘温,以入血通行。” 叶天士则谓:“络以辛为泄”(《未刻本叶氏医案》);“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