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乐器制造之魂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传承之路(二).docVIP

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乐器制造之魂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传承之路(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乐器制造之魂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传承之路(二).doc

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乐器制造之魂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传承之路(二)   可以跟“师徒授业”这种传统的工匠传承形式相媲美的当属“子承父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多的是这样的经典传承案例。   高级技师高占春的革新提炼   琵琶制作界的“高氏父子”(高双庆和他的儿子,上海市非遗传承人、琵琶高级技师高占春)就是一对典型。   高双庆曾被中央音乐学院特聘为专职乐器技师,负责各类乐器的修理工作。高占春14岁来沪跟随其父在“中华国音社”乐器店学艺。1958年,高氏父子一同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为琵琶的改革作出努力,解决了琵琶自古以来难以变调的问题。   “我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他经常说,你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不会演奏琵琶就不可能将琵琶做到极致,琵琶演奏也要好好学。”高占春这样回忆道。也正是慈父严师的勉励,促使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习琵琶演奏,拜琵琶演奏大师林石城为师。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高占春学会了《彝族舞曲》《十面埋伏》等数十首琵琶曲,这使他的琵琶制作技艺更胜一筹。90年代以前,我国琵琶演奏界曾一度以得到一把高占春制作的琵琶为荣。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占春坚持把制琴过程中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80年代初,高占春已经积累了30余年的实践制作经验,于是他萌生了把制琴心得记录成书的念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占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琵琶制作》一文的初稿。后由林石城修改整理成文,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修成册,在1982年的《乐器》杂志上分9期连载发表。这是我国琵琶制作史上第一次发表的专业性文章,对我国琵琶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琵琶制作在形制、规格、音响品质等方面有了趋于规范化的参照系数。高占春的这一贡献,不仅对琵琶制作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其他乐器的制作也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像高占春这样,兢兢业业,为了琵琶制作技艺的提高而努力、为了琵琶制作技艺的传承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为我们诠释的是工匠精神的又一个理念――从容独立、踏实务实。   技能大师张建平的   研发改良   同样是子承父业的张氏“父子兵”――张龙祥和张建平,在拉弦、弹拨类乐器的试制改良工作中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内设立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正是“将门虎子”。   对于张建平来讲,工匠精神的涵义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的父亲――乐器制作工艺师张龙祥,是一个多面手,主做拉弦乐器,三胡、琶琴、新型阮等诸多改良产品的研制也出自他手。张建平小时候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他的理想是当职业篮球运动员。1979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工艺师子女跟随学艺。于是,张建平成为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工人,开始向父亲学艺。   当被问及他是如何做出现在这样的成绩时,他笑了笑,回答也颇富于哲理:“那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五的天赋。”从球场突然转向工厂做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两年后,张建平便开始独立完成一些中档和普及产品的制作,并逐渐吸收父亲张龙祥及伯父张文龙(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拉弦、弹拨类乐器制作工艺师)的制作技艺及理念,边感悟边实践,逐渐摸索出特有的调琴方法,使二胡音质明显上升一个台阶。1987年,张建平与演奏家合作,研究如何在二胡音区内控制不协和发音点,获得了成功,该成果次年被文化部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   此外,作为《民族低音乐器研制与开发》课题的重要研发者,张建平不断探索,对其父张龙祥当年创制大琶琴的优缺点再次进行整理、归纳。2015年6月,与团队一起,完成了花瓶型、六角型低音拉弦乐器的制作,得到了上海民族乐团、音协等专家的指导与认可。2015年10月亮相上海国际乐器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张建平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实践工匠精神的理念――摒弃浮躁、宁静致远。   走出车间开拓创新   工匠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式的“闭门造车”,工匠也要走出车间,开拓创新。2015年10月24日至11月9日,恰逢日本奈良“正仓院展”开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作为乐器文化的传承者,历来重视民族乐器文化的研究,特别组织技术人员及部分制作师前往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观展。此行八人包括张建平、李素芳、周肇麟(琵琶车间综合管理者)等。奈良之行,令他们受益匪浅,回到车间后大家将“取”到的“经”细细研读,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最终运用到实践中,仿制唐代阮等系列乐器的工作顺利完工。   同年11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谭盾工作室合作开展“丝绸之路”仿古乐器的探索与研发项目――关于仿制适用于舞台演出的仿敦煌壁画乐器。企业安排相关设计、制作人员等一同前往敦煌莫高窟进行学习,希望切身感受敦煌壁画的魅力,能够激发工匠的创作灵感。目前,该项目进行得有条不紊。   近年来,企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