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理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地理文化

漠阳江畔的特色文化 ——广东省阳江市 阳江是广东西南沿海的一座滨海小城,这里没有广州繁华都市的喧闹,也没有北京隆重严肃的氛围,它只是一座简单而平凡的小城,没有太多纷争,从北到南被一条奔腾到海的漠阳江贯穿,万里晴空的蓝色延绵到浩瀚的大海中,满眼的安宁和美好。 首先来说说阳江的地理位置。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沿海,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东西距离112千米,南北距离132千米。陆地总面积7813.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占26.03%,山地面积占42.73%,平原面积占22.17%。总人口282.81万人,常住人口为242万人(2012年海岸线长341.5千米,主要岛屿有30个,岛岸线长49.3千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境内最高山峰为望夫山脉的鹅凰嶂(粤西第二高峰),海拔1337米,最长河流为漠阳江(广东六大江河之一),全长199千米,南北贯穿全市,自北向南流入南海。其实,阳江城的崛起,还有赖于漠阳江这条阳江地区最大的河流经此入海。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就是人类选址定居的基本模式,依山傍水就是对理想家园的基本描述。河流与城市的关系犹如藤与瓜的关系。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大凡大江大河的出海口必为人口聚居之所,乃至城市。漠阳江发源于广东云浮市和阳春县交界的云雾山脉间,全长只有200公里,但两岸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哺育了沿江数百万沿江人民。据考证,漠阳江起名又源自“莫阳”,原来阳江最早叫“莫阳”,之所以叫“莫阳”,是因为阳江在古时,属于古越地方,居住的多是越人。在古越语中,“牛”越语为“莫”,(阳江现在称“牛” 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所以“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表明古代的阳江曾经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于是,流经莫阳的那条江便被叫作漠阳江。中国古代山南水北曰阳,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就有了“阳江”的名字阳江,作为古高凉县、郡的治所,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阳江”还只是个地域概念,未有具体的城市存在。很早很早以前,阳江还未有所谓“城”,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不过是一个地形相对高起来的山坡或土墩而已,只是个名副其实的“土围子”、“土包子”,周围再以荆棘(比如簕竹)围起来算是“城”了。宋代之前的“阳江城”,就是这个样子。隋朝大业2年(公元606年),阳江正式始为阳江县。直至宋绍圣4年(即公元1097年)知州丁琏(番禺人)才依鼍山(现在的江城第一小学周围)筑起一座土城,这就是咱们现在阳江城的老祖宗。算起咱们江城至今已有908年历时了。 一样,统称俚文化或俚僚文化。秦汉以后,中原汉人南下,汉文化相继移植于此。阳江多山临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于耕山客家人和善于耕海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一部分。他们所操客家话、闽南话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整合成具有自己文化特质和风格的流域文化,姑且称为“漠阳文化”阳江方言以高州方言为基准,因此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今高州)管辖,为俚人居地。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亦因此,阳江方言内包含大量高州方言因素。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因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而阳江话在语音上也与客家话有一点点相似。风筝既是童年的回忆。阳江有“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的美称,与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最大的两大流派。据传是冼夫人从中原带过来的。公元551年,冼夫人与陈霸先会师时,陈霸先提到梁武帝放风筝求救一事,引起了冼夫人的兴趣。于是,她以一大袋行军必备的春砂仁,从陈霸先处换取了数架风筝。从此,风筝便在阳江扎了根。阳江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劳务输出基地。据《梁书》载:“天监初……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此处所说的“生口”,说白了就是当时向外国贩卖劳动人口。数以百计的人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