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
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2008-12-11??来源:芜湖市第二中学 程海滨
文摘:由于音乐、图画与文学这三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这三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这样说,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本文就如何使上述三种艺术形式有效地融为一体,并进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语文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倚重曾经是喧嚣一时的潮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几乎所有的公开课上,语文教师都争先恐后、绞尽脑汁地使用它,甚至在很多地方有无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成为优质课大赛的评分标准。进入新世纪,热衷于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反思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反思的结果是有人以多媒体技术扼杀人的想象、冲击语言文字为由提出要警惕多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魔性。 警惕是一种告诫,告诫人们不能无节制地滥用多媒体技术。而笔者以为对多媒体技术我们只要使用得当便能化其“魔性”为“神性”。事实上,多媒体即multimedia,从它的内部构成来看,它是文学、声音(主要是音乐)、图像等众多艺术种类的一种审美复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吸纳、利用、整合各艺术门类的特点,帮助学生搭建起一个有着梦幻般意境的想象的城堡,引领学生在那个比真实生活拥有更大时空的城堡中沉静下来,重塑作品中的审美意象,体悟作品中的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首先,我们来讨论音乐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音乐,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音调,只不过音乐的音调很特殊,它是一种运动着的音调,是一种在时间上延续、能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感受的音流。所以说,音乐不仅仅是诉诸于人的耳朵的听觉艺术,它还是诉诸于人类心灵世界的情感艺术。早在古代,就有中国音乐家提出“音心相印论”,“音乐不仅是听觉的艺术,也是‘心觉’的艺术”的观点,在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厚情感品质的艺术,它与人类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相互对应。只是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鉴赏者要通过何种综合的动力介质才能从“赏心悦耳”的听觉世界飘然跨入“悦心悦意”的心灵世界呢? 德国诗人海涅说:“音乐是个神奇的东西,我说它是个奇迹,因为它处在思维和现象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一种朦胧的介质,既象又不象它所传递的东西——需要时间表现的精神和无需空间表现的物质……我们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正是由于音乐的这种与文学艺术相同的多义性、模糊性、非具象性的特征,才决定了它的鉴赏过程中是与鉴赏文学艺术作品一样的,都必须要借助于想象、情感等多种综合动力才能完成现实的听力世界与体验中的情感世界的融合。 在文学与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借助想象来填补这两种艺术由朦胧性、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点”。举例来说,我们在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会情不自禁地借助想象,透过语言, 在脑海中呈现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视觉形象,不仅如此,我们仿佛还从诗歌中听到了乡间鸡犬的鸣吠, 嗅到了泥土的芳香;同理,我们在听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借助于想象,透过音乐的曲调,在脑海中呈现渔舟拂水、波澜拍岸的景象。海涅在其中篇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这样描绘小提琴演奏给人们带来的视觉联想:“随着他手中琴弓的每一挥动,在我面前都出现形体和画面。” 既然文学艺术和音乐都侧重于读者的直觉感知与情感体验,都具备一定的“空白点”有待于鉴赏者去填补,既然文学艺术和音乐都需借助于想象、情感等相同的动力介质还原审美意象,体验作品情感,那么我们在中学文学教育的课堂上就完全可以用诉诸于听觉的音乐来渲染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来在读者的眼前呈现相关的文学形象、来撩拨起读者在阅读时由于种种原因还尚未奔涌起来的情感急流,只不过这里我们需注意一点,那就是我们在挑选音乐时必须要选择那些与文学作品有相似或相同意境、意象与情感的音乐作品。 举例来说,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诵《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就可以恰如其分地使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并将这支古曲贯穿教学始终。古曲中琵琶、二胡、萧、筝、木鱼共同演绎出的醇厚深沉、轻柔透明的曲调,恰似那宁静而又诗意的春江月夜,而学生们在音乐与文字的共同引领下,通过想象的内化,更容易将作品中审美意象具象化。(当然,我们在使用这支曲子的时候,须删掉第七段“回澜拍岸”,因为这一段琵琶用扫轮演奏出一联串顿挫有力、气势宏伟的旋律,恰似波涛拍岸的宏伟景象,这显然是与诗歌中所呈现的那种宁静、寂寞、孤独而又空旷的月夜春江图相错位。) 无可否认,单一的听觉音乐或单一的视觉文字自然也能勾起学生的想象,也能在学生的眼前呈现某种审美意象,但当两个有相似或相同意境、意象与情感的艺术种类完美的结合时,双重的引领无疑会加倍地消解学生通过想象复归作品中的生活图景的阻障。? 另外,我们在选择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一概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