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抗战诗歌及其军校学员培养的启发.docVIP

略论抗战诗歌及其军校学员培养的启发.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抗战诗歌及其军校学员培养的启发.doc

略论抗战诗歌及其军校学员培养的启发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以其简短精悍的形式、通俗明快的语言、极强的号召性和鼓动性,有效地发挥了诗歌服务抗战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街头诗的特点,探索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性”的新素材、新途径。   一、街头诗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特点   (一)街头诗的兴起与发展   “街头诗也称为传单诗、墙头诗、岩头诗等,这些诗以人民大众为对象,以具体的战争及政治事件为题材,采用简捷的短诗体式,写好诗歌后或张贴在街头、墙头、岩石上,或印成传单加以散发。这是一种紧密配合政治斗争,直接发挥教育作用的诗的战斗形式。”[1]   抗战爆发后,诗人们纷纷奔赴战场、农村,投身抗日斗争的洪流,为使诗歌更直接地服务于抗战,更有效地发挥鼓舞人民的作用,1938年诗人们在革命圣地延安,掀起了街头诗运动,8月7日被当时在延安的诗人称为“街头诗运动日”,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墙头和城墙上,张贴起街头诗。柯仲平和田间联合发表的《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号召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街头诗成为服务抗战,创造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   积极倡导街头诗的是田间、柯仲平、邵子南、史轮,另外魏巍、方冰、戈壁舟、毕飞革等也都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作者也不限于诗人,在冀中某些地区,已经有群众自己创作的街头诗出现。诗人田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街头诗人,他从一开始作诗就注意诗的战斗性,从延安到晋察冀,他一直是街头诗运动积极的推动者。他这时期的诗,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啊,游击司令》《给饲养员》《我们是庄稼汉》等,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产生了深远影响。   街头诗运动的蓬勃开展,主要在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特别是晋察冀边区,“在许多群众集会上,都散发着红红绿绿的诗歌传单,在对敌人展开的政治攻势中,也有用诗歌传单形式制成的宣传品。”[2]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街头、墙壁上有不少用艺术字书写的街头诗,还有一些诗人集会朗诵诗,后来还把这些街头诗集印成册,并且将诗歌配上画,用传单的形式,在工农兵群众中间广泛散发,起到诗歌直接与工农兵群众见面和群众相结合的作用。   街头诗发展经过了初期阶段之后,随着根据地政治工作的推进,诗刊等开始编印,在创作中诗人成长起来了,街头诗开始向抒情诗、小叙事诗发展,开始反映较深厚、丰富的斗争生活,主题更为鲜明,形象更为生动,内涵更为深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诗歌创作向群众靠拢,边区后期的诗歌内容上政治性、战斗性更鲜明,形式上大众化、通俗化更明显,写出了不少民歌体诗歌和能演唱的歌曲。   (二)街头诗的特点   主题鲜明、政治性强。这些诗歌在创作时就不仅被看作艺术,而且被当作战斗的武器来使用,除在根据地的后方互相吟咏歌唱外,还被带到敌占区、游击区作为冲锋陷阵的武器,投向敌人,散发给群众。   短诗为主,语言朴素简明。短小精悍的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易懂好记,便于在群众之间普及和流传,连孩子都能背诵几首,比如说,田间“抓出/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我们的/武器,/挺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斗争吧!”就非常简洁有力,意象具体可感,贴近土地、贴近生活,有一种诚挚的感情和气氛,唤起了人们心底里的勇气和实际的行动力量。   内容紧密结合时代,感情真挚动人。街头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涉及农民、工人、战士生活的方方面面。街头诗代表诗人田间抗战时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赏,正像闻一多所说,并非他们艺术上已很完善,而是由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动人的“生活欲”――那“不排解、不抚慰、也不麻醉”,而是“鼓舞你爱,鼓动你恨”的沉着鼓声构成作品内在的情感素质,激发出读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令人血性迸涌。   风格豪迈粗犷,富有召唤力和战斗性。以田间抗战时期的创作为例,召唤战斗者把诗歌变成战争的文化载体。比如田间的《给战斗者》:“敌人/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敌人,/散布着,/炸弹和瓦斯。/到田园/到池沼。/敌人来了,/恶笑着,/走向/我们/恶笑着,/扫射,/绞杀。”敌人肆无忌惮地屠戮中国人民,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这种灭绝人寰的残酷,通过含泪的诗句描绘展现出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激情――是抗战的时候了!这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被帝国主义者的枪杀斥醒了,连同“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爆裂的火焰”,也激动地在这“凄惨的地上”,唱起了“复活的歌”。   抗战时期的“街头诗”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危亡的认识加深,对反抗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抗战精神的凝聚和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街头诗与抗战精神给新一代革命军人“血性”培育带来的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