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泛滥质疑.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课件泛滥质疑.doc

语文课件泛滥质疑   摘 要:多媒体课件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件重要的现代教学工具。它以文字、声像、动画的完美结合,弥补了单纯文字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摆脱满堂灌式教学的无趣,从而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但是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件泛滥,则只会让语文课堂越来越花哨,但是是否能够实现师生、生生间的良好互动就不得而知了。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其成为一种语言教学之外的辅助工具,而不能替代语言教学。此外,语文老师最要紧的基本功是嘴功,最须揣摩费心的是语、是文。需明亮时不模糊,需模糊时不坐实。语言能解决的就不必用图像,因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训练语言。本文结合实际简述对语文课件应用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具体;时髦;辅助;有效;好好讲;莫添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74-01   如今多媒体泛滥的课堂,把每一个场景、每一句文字多换成了有声有色的课件,课堂是越花哨、越热闹是否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反观教学的效果是否与热闹无关。喧宾夺主式的多媒体教学值得一线语文教师谨慎选择和运用。   讲意境,并非越具体形象越好。动不动做课件以求“直观”反而添乱。   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录些急雨声来听,当真就好听吗?所谓急雨,不过是说琵琶声节奏快、激越而已,“激越”为何物,不可进一步物化。同理,“小弦切切如私语”,更不可录些悄悄话来欣赏,只可引申到“细碎、亲切”而止。这时,若再直追具象,必定弄巧成拙。最好满足于适度的抽象,给美感留点想象空间,不必再坐实了。我妈妈那年代,有个“名师”上课真抓一把珠子往盘子上丢,以此演绎“大珠小珠落玉盘”,实在是画蛇添足。其实再好的珠盘相击声也不可能比一支乐曲更好听。它也不过是说“声音清脆悦耳”而已。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时最简便、最经济、最有实效的东西,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学语言(包括文字),备语文课首先要备语言艺术,这是正途。如果以“精讲”为借口该多讲而少讲,甚至不讲,或尽找其它途径来“启发”,是舍本逐末。语言的局限似乎不够形象,但这一点恰恰又是它的专长,只有它才能给听者(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   小时候心目中的关羽、张飞何其神威,一看电视剧中人物我就傻了眼。不看电视剧《红楼梦》还好些,想象中的林黛玉可达到“风情万种”的水平,而坐实了的林妹妹,也不过尔尔,令人大失所望。这就是图像的死硬处。我见过好几种版本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插图,总不如对原诗的想象过瘾。只因为对语言的想象是动感的、随心所欲的,各取所需的,因此,它的丰富、完美,就可能是其他图象所不能企及的了   另一种情况是嫁错了对象。有次听一个老师讲《荷塘月色》,“起立、坐下”之后乐声骤起,播放一首小提琴名曲《梁祝》,叫学生体会“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也叫不得体。朱自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说“心里颇不宁静”,是说他烦。这位教师只因这“烦”不好形象化,于是丢下主题不顾,而去大肆发挥朱先生虚拟的,用以逃避忧思的荷塘月色,甚至找些古代采莲的幻灯片来打岔。这是真正的避实击虚。弄得一堂课学生一直沉醉于美妙音乐之中,其乐融融,这是朱先生的目的吗?真会辜负人!实在喜欢摆弄课件的,还不如让学生听锉锯子,把学生整得如朱先生一样烦,急需找个宁静处避一避为佳。   还有一种叫喧宾夺主。有一老先生为了追时髦,他的课件是为了那句“铁骑突出刀枪鸣”,于是放了一曲漫长的《将军令》之后,不过瘾,又加一曲震耳欲聋的《十面埋伏》。且不说一般中学生不大可能欣赏琵琶曲,就算能欣赏,这两支曲子与那一句诗有多大关系?白居易本意也不过是想说琵琶女此时的演奏达到高潮,反映她心潮澎湃而已,说多了就反而添乱。因为那《将军令》和《十面埋伏》自有它的全面的思想感情,与此处白居易的特指不同。   有句名言说的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足的”,它只能从某一侧面提示二者的相似,一旦将喻体完全坐实,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就控制不了人们可能从全方位,从原文不需要的方位、角度去联想,反而忘记了原文截取的那一小部分用意。比如“四弦一声如裂帛”,是说收尾干净利落,嘎然而止。你若真让一美女出来撕绸子,我就可能想到褒姒误国,甚至想到烽火戏诸侯等等,岂不滑稽。   现在弄课件弄成了时髦。许多教研活动把它作为评优质课的必备条件之一,似乎在比赛花哨,真是语文课的大不幸。搞语言文字的人疏于磨砺自己的嘴皮,而挖空心思拼凑图像;忽视培养学生对第一工具的领悟能力,而倒退去大搞图像辨识,是不务正业。尤其是文学欣赏,图像课件一定要慎用。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一般都给人留下遗憾,即使有好的,至多也不过各有所长。语文课是要训练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力,而不是对图像声响的感受力。图像,声音,雕像自有专门的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