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点与染(上).doc
谈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点与染(上)
点染原是绘画术语。点,重笔勾勒,点缀景物,突出主体。染,淡笔晕染,渲染色彩,烘托环境。文学作品中的“点”是点示,点明情感、内蕴;“染”是紧承旨意, 渲染烘托,铺陈景物,升华意境。画家绘画,诗人写诗,常用点染技巧。诗词绘画一经点染,便情韵悠悠,饶有神味。“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
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技巧也便自然被借用到教学中来。语文教学中的“点”,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用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语言,抓住中心,突出重点,扫除障碍,解开症结,使人茅塞顿开,有所悟,有所得。
一、点向
即点明方向,指引思路。“美在于发现”。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对文本的发掘、发现其精微,但是发现并不是要学生在知识的迷宫中瞎闯。教师的点就是要为学生矫治思维的盲点和歧途,树立航标和灯塔。
教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1.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精美画面?“梳洗罢”三字揭示出女子的什么心态?她为什么选在江楼望侯?2.全词哪一个字是词眼,以哪个字为意脉贯串?女主人公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3.词中未见有她容貌的描写,怎见得卿本佳人?4.“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5.“斜晖脉脉水悠悠”用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请从中体味揣摩。6.“肠断白?O洲”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篇起什么作用?你想到哪两句唐诗?有人说,结句一语点实,便无余韵,乃“画蛇添足”,大可删去,你的意见呢?7.读完全词你认为:她和他为何分别?他做什么去了?(求官?经商?从军?游学?)两人的情感如何?她之所以早早在江楼守候,是与他有约在先?是收到他托人捎来的一纸家书?或只是凭昨夜的南柯一梦和今朝的鹊儿叫、?k子飞之类而产生的痴想幻觉?她为何等不到郎的归来?请展开合理想象,将情节补充完整。一首短短的27字小令就可导出如此众多的问号,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遵路识斯真”(叶圣陶)。教师开宗明义,巧设问题,进行文意梳理,道出要旨,指出门径,使学生不走弯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整首诗词的大体脉络,这样学生读有目标,思考流畅通达,自会导出端倪,悟得 真谛,自食甘果。
二、点穴
每首诗词大都有一些最精彩的凝贮点,犹如人体经络上的重要穴位,如能“点中要穴”,自会“可阖变化,一动万随”,收到点一穴而制全体的作用。“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宋?范温《潜溪诗眼》)。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支点,往往能撑起整节课的教学。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通篇围绕“壮”字立骨,运展笔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读壮篇、找壮句、品壮境、悟壮义,作为切入点。
前面九句是染,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绘声绘色、极力夸写。首句“挑”“看”两个强烈动词犹如天风海涛,排空而入。接踵而至的: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骏骑飞驰、弓弦雷鸣、斩将骞旗,浪漫的想象,飞动的笔触,格调高昂,气凛千秋,威猛壮烈,铺展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阔画卷。“了却”两句发展到全词高潮:剑指三秦,驱除金虏,克复神州,建立殊功,名垂千古,梦境多痛快、美丽,岂不壮哉?然而“可怜白发生”悲怆地一点:韶华已逝,力不从心,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瑰丽幻想,万丈豪情跌入谷底。学生自然理解,正因有前面淋漓酣畅的染和结句简明扼要的点,才使得全词化雄壮为悲壮,有了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从而对作者“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的悲哀、焦虑、痛苦、愤怒的心情有了较好的理解。
讲解杜牧《泊秦淮》,我们用“犹”字挑开全诗的主旨,问学生:你认为哪个字增强了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经一番思索,学生一般都能找出“犹”字,而在品析“犹”字作用时,必然带起全诗。“犹唱”巧妙地把历史、现实和对未来的慨叹,高度浓缩在一点,力重千钧,语意双关。隋兵临江,陈朝危急,陈后主“犹”耽于声色,终至亡国。今日的晚唐君臣“犹”沉溺于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重蹈陈 后主的覆辙,商女的歌声犹如大唐帝国的一曲挽歌。“犹”不仅凝聚着诗人从六朝如梦的历史教训中读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唏嘘感慨,更是杜牧一叶知秋,念及国事,不能自已的忧思隐痛,唱叹有致的议论,寄寓着诗人振聋发聩的警示和讥讽谴责,升华了诗的审美境界。
在面对具体作品时,则因篇因人而异、作不同处理,如对思想性强的着重分析思想,对感情缜密的重在剖析情感,对艺术性精巧的,则着重理解形式。如同属咏史怀古之作,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韦庄《台城》都是以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事的短暂。
但赏读指导中应让学生体悟:刘诗是用诗的形象,以史为鉴,托兴玄远,抒发了由兴亡之理引发的无穷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其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更给人哲理性的思考:立国不在山峻江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