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doc

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 李 发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 400715) [提 要]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字训诂是进行古籍整理的基本功。用训诂方法整理古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第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第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 [关键词]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订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训诂学作为传统语文学的重要学科,保存了丰富的词义训释材料,如《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注》、《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等大批材料是我们今天阅读古籍、从事古籍整理及古代思想文化等研究的宝贵财富。同时,从这些训释材料中总结出的传统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的方法始终是我们进行词语考释和辨正的重要方法。因此,将训诂方法应用到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中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注脚。以下是笔者应用训诂方法进行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心得,现不揣简陋,谨承三端,俟方家赐教。 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例 出土文献是指文献形成之后,在世面上存在一段时间,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从而在世面上消失;又经过一定时期,才重新从地下再现于世的文献。因为出土文献反映的是它埋于地下之前的原貌,真实性强,所以历来备受学界珍爱,但经过几百年、上千年再次现世的出土文献在释读上难免会带来麻烦。兹选取两处笔者在校读简牍、碑刻文献中应用训诂方法订补他人误释的例子。 (一)“閒”、“间”与“闲” 张家山汉简《引书》第四简,1990年整理小组以简化字释文为[1][P82-86]:“蚤起,弃水之后,用水澡漱,疏齿,被发,步足堂下,有闲而饮水一棓。”高大伦释文同此,且作了进一步解释[2][P94-95]: 闲,一会儿。《庄子·大宗师》:“莫然有闲,而子桑户死。”陆德明《释文》:“闲,如字,崔、李云:‘顷也。’《列子·黄帝》:‘立有顷,不言而出。’”有闲,过一会儿。 发按:仔细核对原简拓片,“有闲”作“有閒”。与高先生所举《庄子》卷三“有閒” 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莫然有閒,而子桑户死。”这里的“有閒” 简化应作“有间”。高先生与整理小组将“有閒”读为“有闲”,误。 閒,《说文·门部》:“閒,也。从门,从月。”徐锴系传:“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类篇·门部》:“间,《说文》‘也’,一日近也,中也,亦姓。”《汉语大字典》对“间”有按语云:《集韵·山韵》作“閒”。可见,閒、间乃异体字。后来文字分工,閒表示闲暇义,间表示中间、间隔义。以后,又借“閑”代閒。因此,《引书》的“有閒”就会有两种理解,一是“有间”,一是“有閑(闲)”。从简文来看,不难明白其当解为“有顷”,“一会儿”,所以当为“有间”。《列子·仲尼》:“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司马贞索隐:“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文选·张衡〈东京赋〉》:“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薛综注:“有间,谓有顷之间也。” (二)“斆”、“教”与“学” 《文物》2006年7期发表了南汉《康陵地宫哀册文碑》,其释文错误不少①,其中有这样一处:“鄙束皙之补亡,陋郑玄之成学。”依全碑押韵通例看,此“学”不合韵脚,细审原拓,原来为“斆”之误读。“斆”、“教”与“学”三者关系有时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作一辨正: 斆,《甲骨文字典》收代表字形有“、、、”等,从从从,或省作、。《商周古文字类纂》收金文代表字形作“、”等。皆与《说文》篆文“”相去不远。《说文·教部》:“斆,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学,篆文斆省。”《说文》认为“学”从“斆”省,未必可信,因为其甲骨文金文字形皆未从“攵”或“攴”。与其说“学”是“斆”的省形,不如说“斆”是“学”的加形。 教,《甲骨文字典》收代表字形有“、”等,从从。《商周古文字类纂》收金文代表字形作“”。《说文》篆文古文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说文·教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 从古文字字形来看,“教”与“学”泾渭分明,但因其意义上的联系与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化,“斆”“教”“学”混同之处不少。 “斆”同“教”。《集韵·效韵》:“斆,教也。”《尚书·商书·盘庚上》:“盘庚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孔安国传:“斆,教也。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②《尚书·商书·说命下》:“惟斆学半。”孔安国传:“斆,教也。教然后知困,是学之半。”③《汉语大字典》例:南朝齐孔稚珪《答萧司徒书》:“但在始通道则宜然,斆而学者则未可。”宋欧阳修《与王源叔问古碑字书》:“先生讳寿……以斆学为业。” “斆”同“学”。《尔雅·释诂》:“学,斆也。”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