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课程评价误区及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评价误区及对策

新课程评价误区及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大家对“课程评价”不再陌生,说明教育评价问题终于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改革已经由对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的改革发展到对教育的评价,关注教育的起点、过程与归宿,关注受教育者的知能、身心与成长,关注教育者的行为、价值与发展。这是教育和时代的进步! 可是对于课程评价,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所以,要在新课改中取得实质性成果,需要辩识误区,走出误区。 一、是否“取消了高考,才有真正的课改和评价”? 曾经遇到一位教师,说起教育评价问题,他说:“家长、社会只认高考。升学率高,就是对老师和学校的最好评价。只要高考存在,大家就还是‘戴着脚镣跳舞’。取消了高考,才有真正的课改和评价!”按照这位教师的观点,似乎高考等于评价,高考束缚了课改,课改无助于高考。这位教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这是关于评价的第一大误区。 曾几何时,形成了这样的逻辑:因为高考,所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以搞应试教育,所以不惜违背教育规律,搞题海战术,师生的时间、空间、精力、体力、IQ、EQ,都统统投放到“备战高考”中。高考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硝烟弥漫、斗智斗勇,甚至血雨醒风的战争!于是,人们追根溯源,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罪魁祸首——高考!认为是高考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卷入了巨大的魔力怪圈,是高考使中国当代教育走进了死胡同!于是对高考口诛笔伐: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危害学生身心,“误尽苍生”! 高考真是罪魁祸首吗?多少年来,好多人似乎一直没有弄明白:高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高考是否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是否应该归咎于高考?高考题的问题是否等于高考的问题? 那就从与高考有“血缘”关系的科举考试说起。从隋朝开始的封建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年!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就是从中国科举制度中得到启示,先后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人民网,2003.4.23.)十年浩劫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取替“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广大老百姓的子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大学了。多少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二十多年来,高考从考试科目、内容到形式,从招生规模、办学形式到录取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一届届高考为高等学校选拔了一批批优秀中学毕业生,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科举考试会怎样呢?——买官卖官岂不更加明火执仗,官员素质岂不更加一塌糊涂?如果取消了高考会怎样呢?——上大学又由谁来“推荐”呢?是凭权凭势还是凭关系凭金钱呢?目前有什么能取代高考,且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呢?有什么更能有效遏制招生腐败呢?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紧箍咒”,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也许会随之减少。但是,学校要生存要发展,教师要晋级要竞争,学生要升学要出人头地,随之而来的,又会是一些什么新的弊端呢?大家也许能放开手脚,大刀阔斧,教改也许会轰轰烈烈,花样翻新。但是,放胆之后、热闹之后会是什么呢?会不会多一些随意、懒散与误人子弟? 你能描绘一下取消高考后的理想图景吗? 这里没有美化封建科举的意思,也没有掩盖高考弊端的意思。但是既然历史选择了“科举”,现实选择了高考,我们就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你说你的教学质量高,我说我的学校办得好,总得有依据来评价谁高谁好;张三说自己鹤立鸡群,李四说自己出类拔萃,到底谁更优秀谁能升入重点,总得有办法来甑别和选拔。高考正实现着这种功能。作为一种定量的终极性的教育评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知能形成的过程及高度。况且,高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当然,有高考才有“应试”,但并非只有“应试”,只能“应试”。为什么不可以是“迎试”呢?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方式方法。因为“应试”,所以一切为了考试,违背教育规律,甚至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一旦题不对“路”便开骂,骂高考。因为“迎试”,所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始终保持良好心态;遇到题有什么,也不至于迁怒于高考本身。 所以,“应试”及其弊端,原因不在高考本身,而是取决于人!取决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考对教育对学生对事业的觉悟、态度和感情;取决于广大学生、家长对高考对学习对工作对人生的认识水平与目的性。而这一切,又基于中国人口众多,生存压力巨大等复杂的国情。 所以,我们还会选择高考,课改和评价也将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我们只能期待和催生高考的更加完善和科学。 我们有没有勇气直面这样的结论? 高考虽然在不断地改革、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题量与难度偏大的问题,考的与学的脱节的问题,高分与低能的问题,招生分数的“倾斜”是否公平的问题等等。为什么题量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