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台湾的区域特色与发展问题-南一书局.ppt

第九章台湾的区域特色与发展问题-南一书局.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台湾的区域特色与发展问题-南一书局

第九章 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一) 第一節 區域劃分與區域差異 第二節 北部區域 第三節 中部地區 第一節 區域劃分與區域差異 一、區域劃分 二、區域差異 區域劃分 地理區與地理區的劃分 區域性 臺灣的北、中、南、東四大區域 地理區與地理區的劃分 假若我們依據某些指標,將某一地理現象相近且空間相連的區域畫在一起,就稱為「地理區域」,簡稱「地理區」。 地理區的劃分,通常以地形、氣候和人文景觀為主要依據。 區域性 依據特定主題或目的分區後的地理區,區域內就有共同的地理現象,即所謂的「區域性」,和不同區域間就特定主題來說,也有明顯的區域差異。 了解各地的區域特色,不僅有助於體察各地人文、自然景觀的地理價值,更是地方發展最有效的途徑。 臺灣四大區域分布圖 區域差異 臺灣地區的區域差異 臺灣的區域差異問題 臺灣各區域國內生產毛額占國內總生產毛額的比率 臺灣各項發展指標的區域差異(2006) 臺灣的區域差異問題 北部區域過度發展所引發的擁擠、汙染、資源破壞等環境問題。 如何引導各區域的良性互動關係的課題。 第二節 北部區域 一、多樣的地形、溼潤的氣候 二、臺灣的核心區 三、高科技產業龍頭 四、區域差異與問題 多樣的地形 大屯火山群 桃園台地 宜蘭平原、臺北盆地、新竹平原 淡水河流域 北部區域地形圖 桃園台地的埤塘 溼潤的氣候 由於氣候暖溼,無明顯乾季,淺山地區中樟樹、相思樹分布相當普遍,丘陵地盛植茶樹與柑橘等經濟作物。新竹多風、宜蘭多雨,素有「竹風蘭雨」之稱。 北部區域地形圖 臺灣的核心區 歷史發展 發展優勢與現況 歷史發展 清同治二年(1863年)淡水港正式開港,因國際市場對茶、樟腦的大量需求,均由淡水河輸出,隨著清末茶、樟腦成為臺灣貿易出口的大宗,淡水港的貿易額逐漸超越南部打狗港口,臺灣的經濟重心也逐漸自南部轉移到北部。之後,更因統治機關與行政中心的設立,強化了北部區域的政治地位。 發展優勢與現況 臺北是首治之區,可藉基隆港對外貿易,不僅成為全臺最大都市,更以其歷史累積的服務部門優勢,吸引眾多工商業活動聚集,促使都會區急速發展,逐漸形成一個包括臺北、基隆、桃園、中壢、新竹、宜蘭等中心都市的都市密集地帶。 本區勞動資源豐富,都市化程度高。臺灣大部分的科研中心及大專院校集中本區,平均人力素質也最高,成為高層次製造業與服務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 北部區域都市的分布(2006) 高科技產業龍頭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學、科研機構、外資企業的匯集地,具有開發技術和從外引進的良好機制和條件,成為臺灣高科技工業生產中心,有「臺灣矽谷」之稱。 半導體產業聚集重地。 半導體產業聚集重地 北部區域已成為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聚集的重地。在全球經濟表現之中,臺北—新竹科技走廊已和美國加州灣區(矽谷)、中國上海地區越界連結,是臺灣進入全球化結構最深的區域 。 區域差異與問題 北部區域內由於自然環境、歷史、社會條件不同,在經濟發展水準上仍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一)臺北都會區的都市擴張與自然災害 (二)北宜高速公路與城鄉發展 自然災害 持續且急劇的都巿成長,使人們不得不往邊際土地,如河川地、山坡地發展,與氾濫平原爭地,改變了水文條件,使下游地區於颱風期洪水氾濫;而對水資源的需求也隨著都市人口的增加而成長。 都市擴張與地價飆漲 土地的稀有性,也造成了許多房地產價格飆漲與投機等問題。 衛星市鎮的發展 臺北地區防洪工程計畫略圖 宜蘭平原的農村景觀 宜蘭平原因地形上的阻隔,以及執政的政黨環保意識的影響,使宜蘭長期保有農村景觀。 北宜高速公路與城鄉發展 宜蘭納入臺北都會『一日生活圈』內,加速宜蘭與臺北的人口對流。 交通革新後的影響:是強化臺北的核心機能,還是縮短城鄉差距,有待觀察。然可預見的人口移動、土地利用改變、區域發展、都市計畫、建築管理等,若無法落實永續發展政策,將形成蘭陽地區的生態危機。。 第三節 中部地區 一、廣闊的平原、溫和的氣候 二、臺灣的穀倉、文風鼎盛 三、新興科技園區、精密機械產業重地 四、區域差異與問題 廣闊的平原—中部區域地形圖 廣闊的平原 溫和的氣候 本區屬副熱帶季風氣候,除山地外,全年高溫,適合作物生長。降水受地形、季風風向影響,南北差異較大,是臺灣島冬季乾溼交替的過渡帶;颱風因高山阻擋,不易侵入,風災相對輕微。沿海地區因地勢較低,且冬季位於東北季風的雨影地帶,更加乾燥少雨;夏雨冬乾的情形,愈往南愈明顯。 臺灣的穀倉 本區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沖積扇平原土壤深厚、地下水蘊藏豐富,加以水利工程設施完備,如清代八堡圳的修築,以及日治時期水稻新品種的的引進,使得彰化平原與臺中盆地,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 今日,本區的產業結構雖然已經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生產型態,但農業生產仍占有重要地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