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5-1-1自然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5-1-2.docVIP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5-1-1自然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5-1-2.doc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5-1-1自然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5-1-2

5-1-1 自然環境中的非生物因子 5-1-2 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因子 5-2-1 族群 活動5-1 捉放法的演練 5-2-2 族群和群集的變動 5-3-1 生物和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5-3-2 環境中的能量流動 5-3-3 環境中物質的循環 5-3-4 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獨特的角色 活動5-2 食物網 5-4-1 陸域生態系 5-4-2 水域生態系 5-5-1 人口問題 5-5-2 資源短缺與棲地的改變 5-5-3 汙染問題 5-5-4 臺灣對自然保育的作法 本節中,我將學習到 ■生態系的組成成分   觀察地球上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例如高山、沙漠和海洋等,我們會發現生物和其生活環境間息息相關,不同環境所孕育的生物不全然相同,甚至各具特色(圖5-1)。生物和其生活環境的組合稱為生態系,分析各種自然環境中的生態系,可以發現它們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兩部分所組成,透過分析生態系的組成,讓我們能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和它們的家園特徵。 圖5-1 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家園: A.沙漠 B.城市 C.珊瑚礁 D.熱帶雨林 5-1-1 自然環境中的非生物因子   自然環境中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陽光、土壤、溫度、溼度以及生物生存所需的各種物質,如氧、水等。這些非生物因子都可能影響生物的生存、生長、繁殖和分布,例如黑暗的洞穴中因為缺少製造養分所需的陽光,所以藻類和植物無法生存。而魚類等水生動物則靠溶於水中的氧氣而得以呼吸,因此生物需要不斷適應這些變動的非生物因子,才能持續生長、繁衍(圖5-2、5-3)。 5-1-2 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因子    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形形色色生物,包括含有葉綠體能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和植物(見第一冊第三章),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無脊椎動物(圖5-4)和脊椎動物(見第四章),以及幾乎無所不在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每一種生物都需要舒適的家   蜜蜂常常出現在有花朵的地方,澤蛙出現的地方往往會有水。地球上的生物,都需要一個賴以立足的家。請同學就家裡庭院、郊外野地或附近的公園中,選取一種生物作為觀察對象,記錄牠們家的特徵。同時調查牠有哪些天敵、以哪些生物為食,並盡可能找出牠們彼此間的關係(見5-3節)。資料整理後,請上臺報告與同學分享。 本節中,我將學習到 ■生態學的研究常從調查族群特徵著手 ■生態系中族群和群集間的關係 ■生態系中群集的變動特性   珊瑚蟲能忍受的溫度變化為何?森林大火後,有哪些生物消失?為了研究生物和環境交互作用是如何進行?生態學者從生物個體如何適應環境、族群的組成以及變動等不同層面的問題探討起,以求全面性的了解生態系統如何運作。 5-2-1 族群   冬天一到,蟑螂、螞蟻等家中常出沒的小動物,感覺上好像變少了。然而,蟑螂、螞蟻的數量是否真的變少了?是什麼原因讓牠們的數量變少呢?要回答上述問題,就必須有系統地調查這些動物數量的多寡,然後依據數據來解答我們的疑惑。同樣地,生態學家為了生態系中某種生物和環境之間如何互相影響,常從調查該種生物數量的多寡和變動(即從調查該生物族群大小)著手。   族群是由同一時間裡,生活在同一環境的同種個體所組成,是探討生態相關課題的基本單位。例如原阿里山眠月線鐵道沿線山壁上的原生種臺灣一葉蘭(圖5-5)是一個族群。高雄市 柴山公園上的臺灣獼猴,也是一個族群。 下圖是校園中的花圃,在這個花圃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哪些生物族群呢?哪一種生物族群所分布的區域是最廣的?   調查生物族群大小,是一件困難的事。例如要知道每年十月分過境恆春的灰面鷲族群大小,就無法像調查人口那樣精確。因此,科學家在野外調查族群大小時,常以各種估算的方法(例如活動5-1所探討的捉放法),求得近似的數值。   當科學家要研究有關生物族群的問題時,除了估算族群大小外,會進一步考慮時間和空間因素,以了解族群大小的變動情形。因為單從一個生物族群大小的數據,往往無法分析生物在環境中的真實情況。例如單從某日所調查的櫻花鉤吻鮭數量,無法看出這個數據究竟存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我們調查近年來,櫻花鉤吻鮭的族群大小變動(圖5-6),與分布範圍的變化,就可了解櫻花鉤吻鮭極需被保護的事實。 圖5-6 過去數年來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的變遷圖   族群大小的變動和出生、死亡、遷移等因素有直接關係。當族群中出生與遷入的個體數多於死亡與遷出(圖5-7)的個體數時,族群便增大。然而,由於食物供給、空間需求…等因子的限制,單一物種的族群大小不可能漫無止境地增大。在一區域內所能供養之單一物種族群的最大個體數,就是該地區對此物種族群的負荷量;當族群的數量超過這個基準時,族群內的個體數會降低;當減至基準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