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理结合,地理相关知识解答.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理结合,地理相关知识解答

文理结合,啰啰嗦嗦讲地理 (学霸去哪儿~卷毛社长纯手打报复社会) (版权所有,盗版不究) 一 基础概念篇: 1 比热容:某种物质温度每上升1度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比热值越大,在同等加热环境下,温度上升越慢。 2 自身温度高出环境温度的物体,其与环境温度的差别越大,其散热/吸热的能力就越强,速度就越快。(90度的水在常温下凉至80度所花的时间短与40度的水凉至30度所花的时间,同样,零下30度的冰,温度上升到零下20度时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于从零下20度上升到零下10度的。 3 密度:密度=质量(v)÷体积(m)。在流体中(气体、液体、胶体)中,永远是密度大的在下面。(如冷空气就会在热空气下面)。密度增加的几种情况:(水的)盐度增加,物体(如空气)遇冷收缩(冰除外) 4 热胀冷缩:物体遇热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遇冷收缩(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5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以一个椭圆轨道绕恒星运转,恒星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6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与恒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 7影响水分蒸发的三个因素:接触面表面积、表面风速、温度。(个人认为还有第四大因素:干燥程度,天气越干燥,蒸发量越大) 8近地面大气温度的主要来源是地表辐射。 9 一般来讲,波长越短的物体能量就越大(但可见光的能量就高于红外线),就越难被阻挡。(如果不是很严谨的话,可以认为一个波峰就代表一个卷毛单位,如果波长越短,那么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波峰就越多,能量也就越大) 二 基础知识引申篇 1 地球轨道为毛是椭圆的,参考一5 2 为毛近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比地球在远日点的公转速度快?参考一6 3 为毛空气或洋流都在冷空气和密度流盐度大的那一边下沉,参考一3 4为毛风化作用会使岩石破碎。风化作用分为3种,一种为热胀冷缩,一种为水的冻融,还有一种为生物作用(植物根茎)。第一二种作用,参考一4。 第一种,由于岩石大多为混合物(极少数如钻石为单质),每种混合物白天受热膨胀和晚上遇冷收缩的比例不同,久而久之产生裂缝。 第二种主要为水渗透进岩石,遇冷凝固后体积膨胀,撑裂岩石。 第三种中,首先是植物根茎本身会长粗长壮从而撑裂岩石,其次是有的植物根茎能够分泌酸性物质去腐蚀岩石。 5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自然地理中最屌的家伙之一,它可分身万千。如海陆风,季风,城市热岛效应,坡风谷风。其原理又与其他诸多知识,如密度流有相似之处。干货如下: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分布不均,。热的地方(地表)空气受热,密度变小,进而上升,在原处(地表)形成低压(因为原处的空气都上升跑掉了),使其他地方的风过来补充,而在高空形成高压(空气都挤去高空导致高空压力变大)。冷的地方正好相反,空气收缩,密度增大,进而下沉(在地表)形成高压,在高空形成低压。 6 为毛世界各地的夏季风都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都是从海洋吹往陆地的捏? 它们有JQ吗?答案是有的,原理请参考一1与一2。比如说在夏天的时候捏,因为大家都晒得都是同一个太阳,所以可以勉强的认为(其实差异还是挺大的,不过就表在意介些细节啦)大家所吸收的总热量是一致的。那么,问题来了,因为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所以在吸收的总热量相同的时候,它温度上升的速度比海洋快,这点加上原理一8,就导致地表大气温度比海洋表面的大气温度高,所以大陆地表的空气受热上升,导致近地面出现低压,风则从高压(洋面)流过来了。而冬天的时候正好相反。 7 密度流的形成机理: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当一个海区与大洋的连接口狭窄,水流沟通较为不便的情况下,如果此时该海区所受的日照过于充足,则会导致海水蒸发过大,盐度增加(水这玩意比较没义气每次蒸发都是自己先跑了,但把盐全都留下了),从而导致密度增加,进而引发表层海水下沉(原理见一3)表层海水下沉之后导致深层海水受排挤,故深层海水会从海区向洋区流动,而表层海水会从洋区向海区移动,以补充海区表层海水的不足。(其实原理和绘图与热力环流基本一致) 8次生盐渍化 首先要明白次生盐渍化的盐是从哪来的。答案自然是土里,更准确的说,是深层的土壤里。那表层的土里有木有盐分呢,答案是有的,但是光靠表层土壤中的盐分是不足以导致盐渍化的,其必须有外援,这个外援就是深层土壤。 但是盐分不是长腿欧巴,它甚至木有腿,那么它是肿么从深层土壤中跑去表层土壤里的呢?这个就是水的功劳了。水在土壤中会向上扩散(类似现象例如你把纸巾的一小部分放在水中,水会沿着纸巾从水线向上爬一样),水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会带着溶解在其中的盐分一起向上(够义气吧),可是到了地表之后,水就蒸发走了,留下盐分一脸哀怨的留在地表。(这个场景怎么和密度流的形成有点相似捏) 所以地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