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述评

200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述评 魏新磊 200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及阅卷工作已经结束。笔者不揣浅陋,立足2009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试图从考生备考、教师教学、阅卷、命题等多个角度进行评说,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简单实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第一部分 逐题说明 200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3.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 4.醉里挑灯看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6.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答案】1.风雪夜归人 2.山光悦鸟性 3.白云千载空悠悠 4.梦回吹角连营 5.望其旗靡 6.野芳发而幽香 【相关说明】本题共18分,每小题3分,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六句默写,涉及三首诗,一首词,两篇文。 第1题得分率较高。个别考生错写成“天寒白屋贫”。 第2题由于是给下句默写上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考生背诵的流畅性,得分率较低。不少考生写成了“初日照高林”。另外,比较多的情况是把“悦”错写成“乐”,把“性”错写成“兴”。 第3题,得分率较高。有部分考生错写成“芳草萋萋鹦鹉洲”。个别考生把“载”错写成“哉”、“裁”、“栽”等字,“悠”字上半部分少写一竖。 第4题,得分率很高。个别考生把“营”字中“艹”写成了“宀”,还有考生“营”中的两个“口”连在了一起,即写成了“官”的下半部分。 第5题,得分率偏低。“其旗”两字顺序错位。不会写“靡”的考生很多。 第6题,得分率偏低。由于意思理解不正确,也可能是由于平时发音声母“f”与“h”不分,平时即读成“野芳huā而幽香”,所以不少考生写成了“野芳花而幽香”。另外还有不少考生把“幽香”错写成“悠香”。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诗中的“王孙”指的是 。(2分) 【答案】诗人自己。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答案】B 【相关说明】古诗词鉴赏题目在上海中考试卷中是第一次出现。也许正因为是第一次,命题人在取材和题目设置上都考虑得很周全,避免给考生带来压力和造成紧张。 《山居秋暝》是沪版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十五课的课文(自读课)。第67页注④“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里反用其意。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自己。留,居。”这个注解中包含了第7题的答案。 注③“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第8题B项实际考查的是对“歇”的理解。知道了“歇”在这里的意思是“消散”,答案自然就是B了。 综上可以看出,第7、8两题实际上是对课本中两个注解的考查。也可以说,如果课本中没有上面的两个注解,命题人是不会出这两道题的,离开了注解,这两处都是难点。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本题是课内文言阅读。《小石潭记》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3课,属讲读课。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2分) 【答案】柳宗元(1分) 黔之驴或捕蛇者说(1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久地停留。 【相关说明】本题出现错误较多的是对“居”的解释,不少考生错误地理解为“居住”。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

文档评论(0)

yd3272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