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中考语文测试卷
德阳市2011年中考语文测试卷
说明:1、试卷共10页,1—4页为第I卷,5—10页为第Ⅱ卷。
2、请将第I卷答案填在第Ⅱ卷答题卡中。
第I卷 选择题(每空2分,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只有一组是全部正确的,请选出来( )
A. 千载万世(zǎi) 言简意赅(hài)
莞尔一笑(wǎn) 回眸一笑(móu)
B. 偃旗息鼓(yǎn) 拈轻怕重(zhàn)
义愤填膺(yīng) 扪心自问(mén)
C. 屡见不鲜(lǚ) 融会贯通(róng)
倾筐倒箧(jiá) 骄奢淫逸(shē)
D. 前倨后恭(jù) 虎踞龙盘(jù)
鞠躬尽瘁(cuì) 浅尝辄止(zhé)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涣然一新 同舟共济 积贫积弱 前赴后继
B.劳而无功 涛涛不决 峥嵘岁月 以强凌弱
C.崭露头角 不屈不挠 仁人志士 截然不同
D.伸张正意 砥柱中流 拍案而起 大声疾呼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缄默(封口) 自命不凡(认为)
见异思迁(变动) 秉烛夜谈(拿着)
B. 因地制宜(制造) 诸如此类(许多)
敝帚自珍(破旧) 君子固穷(安守)
C. 循序渐进(按照) 相互效尤(突出)
敷衍塞责(堵塞) 一张一翕(收敛)
D. 罄竹难书(用尽) 辩伪去妄(虚妄)
心疾首(痛恨) 触目伤怀(怀念)
4.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 ,婉约 ,粗犷 ,细腻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A.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B.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C.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
D.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时候,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家道从此萎靡不振。
B.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尽心尽力,做好准备,因为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C.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一般一闪而过,快捷异常。
D.节假日,怀几分闲情逸致,走近大自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6.下列诗句涉及的历史名城,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A.杭州 岳阳 成都 上海 B.岳阳 杭州 成都 武汉
C.柳州 岳阳 武汉 重庆 D.岳阳 苏州 西安 武汉
7.下面的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是( )
( )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没有进步,( )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 )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 )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A.于是 虽然 也 只是 因为 B.于是 因为 所以 只是 所以
C.因为 虽然 但 仅是 所以 D.所以 即使 也 只是 所以
8.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9.从感情色彩上看,下面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
B.清代学者俞正燮,就是由于“看过野史”而变为一个“义愤填膺的人”,不同于咬文嚼字的考证学者。
C.金君所提的第三个问题是比较有内容而不是咬文嚼字的了。
D.一看就看出作家们在那儿咬文嚼字,装腔作势,或者是迈方步;或者是扭扭捏捏。
10.对下列两首送别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甲)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甲)诗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此诗人乐之后,成为别席离筵的绝唱。
B.(乙)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