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枝干病害 (一)松材线虫病 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传播迅猛,病树死亡速度快,对我国松林资源构成严重的威胁。 松材线虫病是重要的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最早于1982年在江苏南京市发现。感病松树达20余种,有赤松、黑松、马尾松、黄松、南欧海松、火炬松、湿地松、琉球松、白皮松等松属植物。 一、症状 二、病原 松材线虫 Bursap helenchus 雌雄同型,均为蠕虫形,虫体细长 线虫生活史经历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幼虫期包括4龄,雌雄交尾后产卵,每条雌虫产卵约100粒,条件适宜时,4-6d/代。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 高于33℃则不能繁殖。由卵孵化的幼虫在卵内即脱皮1次,孵出的幼虫为2龄幼虫。 三、发病规律 1.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方式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传播主要是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迁飞取食和产卵将松材线虫从疫区带入非疫区;人为传播主要是人为运输松木及其制品将病源带入非疫区。 2.越冬:秋末冬初,病死树内的线虫逐渐停止增殖,开始出现大量分散型的3龄幼虫,进入休眠阶段,聚集在天牛的蛹室和蛀道周围越冬。 3.侵染: 翌春当松褐天牛羽化时,分散型幼虫蜕皮后形成分散型4龄幼虫,即休眠幼虫(耐久型),潜入天牛体内。在严重受害的松林中,有75%以上的松褐天牛携带有松材线虫,每只天牛可携带数万条松材线虫,最多可达二十八万多条。 分散型3龄、分散型4龄幼虫在形态上及生物学特性上都与繁殖阶段不同,如角质膜加厚、内含物增多、形成休眠幼虫口针、食道退化,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加强,休眠幼虫适宜昆虫携带传播。 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 (1)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 (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见天牛补充营养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及其它甲虫侵害的痕迹; (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到天牛及其它甲虫的蛀屑; (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此时树体一般有许多次期害虫栖居。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 2.及时彻底清除病死树,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 3.化学防治:用内吸性杀虫剂和杀线虫剂施于松树根部或注射树干,预防和杀死树干内的天牛和线虫。有效药剂:涕灭威、呋喃丹、克线磷等 4.防治传播媒介,降低天牛种群数量 一般采用喷洒化学药剂、不育剂、薰蒸病死木、诱杀天牛、烘干、水浸病死木、生物防治等措施。每年5月人为设置诱饵引诱天牛产卵;天牛羽化期,用杀螟松、灭幼脲防治2次。 5.培育抗病树种 接种弱毒株系松材线虫的日本红松确实能产生抗性。既然松树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有差异,那么培育抗病树种是有可能的,通过接种松材线虫来观察寄主的抗病性,初步筛选出一些抗病树种。 (二)杨树溃疡病 是我国杨树的重要枝干病害,为害严重,在北方常导致严重损失。被害植株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枯梢,严重的整株死亡,严重影响造林后的成活及生长。 目前遍布我国主要杨树种植区,在陕西、山西、河北、辽宁、河南及山东,杨树溃疡病发生更普遍。 于1955年在北京个别苗圃首次发现,除杨树外,该病还为害核桃、刺槐、苹果、梧桐和榆树等多种树种。 一、症状 主要发生于树干和主枝上。不仅为害苗木和幼苗,也能为害大树。 幼树的溃疡病斑主要发生在树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时枝条上也出现病斑。 溃疡病斑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水渍状型、水泡型,另外还有小斑型和大斑型等类型。 水泡型溃疡病 在树皮上皮孔边缘形成小泡状病斑,初圆形,小,不易识别,后水泡变大,直径?0.5~1.5?㎝,泡内充满褐色粘液,水泡破裂后,病斑下陷, 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 树皮越光滑的杨树水泡越明显,粗糙树皮不形成水泡,可见树皮下流出液体。 大斑型溃疡病 早期症状是叶片提早变黄,脱落,早春萌叶晚,叶片小而淡黄,树冠上部枝枯或梢枯。 在枝干上初期出现栗色病斑,随后变成黄褐色,树皮稍有皱缩或凹陷,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环绕树干后树皮坏死,引起整株死亡。 在枯死的树干表皮下,鼓起分生孢子器呈松软的黑褐色颗粒状物,且作同心圆状或直线状排列。遇潮湿季节,溢出乳白色胶状的孢子角。 二、病原 茶蔍子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ribis 子座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近圆形或扁圆形。子囊腔生于子座中,单生或聚生,扁球形或洋梨形,具孔口。 子囊束生,棍棒状,有短柄,双囊壁,无色,顶壁较厚,易消解,有拟侧丝。子囊孢子8个,双列,单胞无色,椭圆形。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