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清末至国民时期法律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清末至国民时期法律讲解

时期 法律文件 清末 预备立宪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钦定宪法大纲》 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宪政编查馆编订。 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 内容:正文“君上大权”、附录“臣民权利义务”。 意义:·无论结构形式上还是条文内容上,都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 ·实质在于给君主专制披上“宪法的外衣”。 ·但对于皇权的“法定”和关于臣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次明确规定, 对于启发民智,培养近代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谘议局与资政院 谘议局:·“预备立宪”时期清朝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 ·由宪政编查馆草拟《谘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 ·宗旨:“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兴革事宜、决算预算、税收、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本 省督抚的咨询等。 ·可决权全在本省督抚。 资政院:·中央咨询机关。 ·《资政院章程》,资政院的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 ·资政院议员:钦选(由皇帝指定)、 民选(各省谘议局议员互选产生,但须各省督抚圈定) 《十九信条》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草案、第二部宪法性文件;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制定; 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利,相对扩大了国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利; 虽然强调“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无实际意义。 对于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 标志着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破产记录的宪法性文件。 修律活动 一、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二、修订法律馆 沈家本、伍廷芳;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开启了中国传统法律近代化的道路 《大清现行刑律》* 是一部过渡性法典 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作局部调整删改而成,并附《禁烟条例》《秋审条例》 主要变化: ·取消了按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按其性质分隶30门; ·关于继承、分产、婚姻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设置了新的刑罚体系,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缘坐制度; 主刑定为死刑(绞、斩)、遣刑、流刑、徒刑、罚金 ·增加了一些新罪名 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破坏交通电讯罪 ·对于律例合编的模式、“十恶”重罪等内容未做更改 可见只是在局部和形式上对《大清律例》进行修改,无论在表现形式、法典结构、具体内容上都仍是一部传统性质的法典。 《大清新刑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法典。 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遍,另附有《暂行章程》5条。 较大的变动: ·在体例上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篡形式,采用近代西方法典的体例,将法典分为总则与分则两部分。 ·采用近代刑罚体系,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种。 主刑:死刑(绞刑一种)、无期、有期、拘役、罚金; 从刑褫夺公权、没收 ·引入了西方的刑法原则和刑法学的通用术语。 如: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取消了十恶、八议、官当、官秩、良贱、服制等原则 ·采用西方国家通用的既遂、未遂、缓刑、假释、时效、正当防卫等制度和术语 ·在各省设感化院、对少年犯改用惩治教育 ·调整了部分罪名。 是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清末修律的代表作。其后因为礼法之争而做出妥协,附录《暂行章程》具有浓厚礼教色彩 《大清民律草案》* 立法体例上采取民商分立原则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由修订法律馆与礼学馆共同承担 修订法律馆委托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起草民律草案前三编总则、债权、物权, 后两编亲属、继承由修订法律馆会同礼学馆制定。 立法原则:·采纳各国通行的民法原则 ·以最新最合理的法律理论为指导 ·充分考虑中国特定的国情民风, 确定最适合中国风俗习惯的法则,并适应社会演进的需要 特点:·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采取民商分立,体例取自德国民法典。 ·民律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主 前三编和后两编的迥异与当时中国实际严重脱节,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商事立法 两个阶段:·《钦定大清商律》《破产律》 ·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 主要特点:* ·以“模范列强”“博稽中外”为立法原则。 从体例到内容皆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法, 同时在内容上注意吸收和反应中国传统的商事习惯 ·在法典编篡结构和立法上,充分体现了照顾商事活动简便性、敏捷性的要求,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