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转型的“多重地平线”.docx

中国企业转型的“多重地平线”.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企业转型的“多重地平线”

中国企业转型的“多重地平线”中国企业要从顺势而为的市场机会主义,转型到布局未来的“多重地平线”战略:第一要扩展并保护核心业务,第二要建立新增长业务平台,第三要为未来更长远的业务选择种子李纲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当高空跳伞职业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身穿特制宇航服从3.9万米高的太空边缘一跃而下时,我和我的许多同事及朋友们通过互联网的社交平台全屏观赏了这一震撼时刻。许多人猜测这次跳伞已突破音速,我却不由得想起中国先哲列子“御风而行”的理想境界。实际上,外在的卓越表现终究源自内在的非凡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从容驾驭—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令我和诸多中国企业家们一样心绪难平:以往的低成本顺风优势行将用尽,在逆风而行的新转型时代,企业究竟怎样才能化阻力为升力,实现基业常青的愿景?并不陌生的“转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企业经历了让世界瞩目的迅猛发展。从1978年到2010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10%。实际上,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企业始终与“转型”相伴:在从计划到市场的宏观发展环境中,中国企业要适应市场化运作,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这种变化既体现在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中,也同样表现为国有企业从计划到市场的改制。经过十年探索,又十年调整,2000年后,中国企业逐步摸索出市场化运作规律,释放出新的活力。在这些年中,中国企业进入全球财富500大榜单的数量从2006年的22家企业,增加到2012年的79家,超过日本位列第二;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从“拿来主义”转向自主研发,2011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8610亿元,是十年前的10倍; 中国企业跨出国门、走向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2年开始有显著增长,其中2004年、2005年及2008年同比增长接近或超过100%。这些成绩,无疑象征了中国企业从计划到市场的第一次转型的成功,并且这些成功与创业者的高瞻远瞩、管理者们的兢兢业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作为市场化经济浪潮中的一员,中国企业的成绩也同样离不开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发展机遇与资源禀赋。一方面,从无到有的消费升级趋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可以预见的商机,这是中国企业获得巨大发展动力的一大基石。仅从消费需求上看,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升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一般日用消费品到保健与健康管理,从白色家电到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进一步发展到汽车、住房,以及今天热卖的高档消费品,甚至是奢侈品,每一波产业从兴起、繁荣到成熟饱和都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紧密相关,踏准消费升级的节奏,是创业者或转型企业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廉价的生产要素成本为企业带来了天然的竞争优势。在市场化进程初期,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自然资源、为求生存而被忽视的环境和谐与社会责任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经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中国企业由此拥有了天然的竞争优势。使之快速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之中。这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培养了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意识,同时,奠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基础。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从2011年以来,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看到的都是短缺消失,以及原有的低成本禀赋逐渐消失所带来的经营挑战。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们原来拥有的顺风优势正在消失,导致“不友好的”经营环境因素越来越显著。“转型”带来新使命作为提供从战略到实施“端到端”咨询服务的跨国公司,埃森哲长期致力于为企业实现卓越绩效而进行调研。在全球研究的方法和基础上,我们从2007年开始研究中国企业绩效问题。此后我们一直对大型中央企业进行跟踪调研,相继研究了可持续的盈利增长、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以及打造国际竞争力等课题,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搏。回顾调研工作我们竟然发现,企业急需新一轮转型的警钟其实已在四五年前敲响。只不过中国政府的强大财政动员能力和经济刺激方案暂缓了企业和市场的焦虑。我们对中国各个行业绩效表现进行跟踪: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都呈现下滑;2009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了近两年的强劲增长;但2011年,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又都明显地放缓;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超过四成公司半年报报忧,净利润指标处于绝对亏损的公司接近两成。在这一现象的背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每年增速近20%。考虑到劳动生产率,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是香港的2.3倍,与G7国家不相上下。企业财务费用也已大幅上涨,过去两年连续以近30%的速度飙升。企业运行的环境资源成本增加,而且需要为知识产权付出成本。此外,从2005年到2011年,仅人民币的升值本身,就使中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上升近三成,原有的“物美价廉”优势已难以持续。在国

文档评论(0)

ggdxyz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