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象形文字之美.doc
中國象形文字之美
李蕭錕
一、甲骨文與金文共孕的書法美學
中國書法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在草創之初,即已發揮了它最大的潛能,使文字與生活、書法與藝術在數千年的漫長旅程中,為中國人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氣質與文化風貌,在世界藝壇上,綻放出光輝燦爛的花朵。
中國書法之美,當追溯自殷商的契刻文字----「甲骨文」圖①。殷商之前,多為彩陶圖②器物上之圖線記號,繪畫性較濃,而少文字內容,文意傳達模糊不詳,不能納入書法範疇。
圖一 圖二
甲骨即龜甲或獸骨,古人篤信鬼神,喜占卜定吉凶,而占卜文字須有媒介物賴以記述,殷人漁獵所獲之獸骨龜甲是當時最容易取得的素材(尚未發明紙張),而中國文字的承傳媒介即以此為濫觴。
經科學的分析和比對,考古學家發現甲骨文大多先以獸毛製的工具沾獸血或硃砂書寫在甲骨片上,再以類似尖刀的刀筆逐字刻劃,因獸骨堅硬,又其纖維組織方向固定,僅能直向或橫向下刀,較難彎曲,故甲骨契刻文字造形多「方直挺峻」,且字與字間的空間架構平鋪排比,優美地呈現「對稱」的均衡之美。
「金文」則是周代書體的特徵,所謂金文即鑄造於金屬(銅和錫合金)之鐘鼎器上的文字。因為鑄造方法特殊,文字筆劃顯然較契刻文字寬厚,且起筆與收筆之處多呈圓曲之狀,因此藝術鑒賞家據此為同代金文書體的風格冠以「圓渾樸茂」的特質圖③以別於殷商甲骨文的「方直挺峻」,圖④。
圖三 圖四
這確是中國文字筆法造形上明顯的分界,也是中國書法藝術欣賞的發展極重要的憑藉;書法中所謂的粗細、輕重、厚薄,最早的史料辨別,便是以甲骨和金文二者鮮明不同的書寫特徵分際分野,但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藝術批評家們常以「繪畫源於書法」、「書畫同源」等立論,述說書法與繪畫之間的密切關係。此後發展的各種視覺藝術,如建築、雕刻、服飾、陶瓷等,甚至像音樂、舞蹈等時間與空間融合的藝術形式,都深受著書法藝術所發展出來的美學架構影響。儘管甲骨文字遲至晚清才為考古學家相繼發現,然而此種審美觀與藝術蘊涵,早在殷代已然生根發展,而後薪火承傳,豐富了整個中國文化,也充實了中國人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內涵。
二、鐘鼎文的特質
甲骨文字,因為是刀刻,事實上也只適於刀刻,故多直線,而稱之為「契刻體」圖⑤圖⑥
這兩種書體,一開始便同時進行,其後相互消長,到了殷商晚期,筆寫體略佔優勢,這種筆寫體的造形和同時期的吉金文字或後來的周代金文筆趣皆有相通之處。
而吉金文字則因為是以預先設計的範模,導入加熱的銅錫合金冷卻成形,體形厚重,多為宮廟祭祀之用,形制以象徵國家重器的鐘與鼎為主,故又稱為鐘鼎文字,這種文字為便於區分與記憶,稱之謂「鑄造體」或「鐘鼎體」皆可。
且甲骨文字接近圖形文字,時而為字時而為畫,各個時期亦有不同風格演變,民初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圖⑦圖⑧圖⑨圖⑩圖七 圖八
圖九
◎臨寫觀念
臨寫書帖,盡量以「眼」觀,以「神」會。所謂「眼」觀,是記憶其外形結構和章法架勢;所謂「神」會,便是察其體態神貌,或謂神氣內涵。如此來回品味數星期,再延紙落筆「臨摹」,當事半而功倍,這種觀察與體會的功夫對許多初學書法,甚至數十年書寫經驗的書家都極必要。若一拿到字帖,便急於臨寫,只能得其外貌,難成大器。
筆劃對臨是技術的功夫和形下揣摹,指日可待其成,販夫走卒皆能勝任,然心領神會卻是精神內涵的互通消息,重視感悟,是形上的藝術,需要長時期的培養蘊釀,一旦頓悟,當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圖十三、石鼓文的特色
中國石碑之中,年代最久遠,字數最多的應算是「石鼓文」,除此之外,它尚以筆力堅勁,渾穆天然之趣,被喻為中國書學之瑰寶圖?。
圖十一
石鼓文字是戰國後期,秦尚未統一天下前的書體,主要的特徵在於其結體介於周朝鐘鼎大篆與秦朝李斯所書之小篆之間,是大篆和小篆的過渡期。
「篆」與「傳」諧音,有綿延相傳,施之無窮之意,最早的篆體字即現在所見的鐘鼎文字,秦統一天下後,由李斯整理六國繁多的文字定於一,因其較鐘鼎文字筆劃瘦長勻整,而有「小篆」之稱,以別於鐘鼎肥厚圓重之「大篆」,然都同為篆體之風格。
「石鼓」以其石形似鼓而名,是先秦狩獵記事文字,石共十方,因年代淵遠,字多漶漫,或半損或全毀,然近拓尚存可識文字二百餘,不可謂不多。
清代尚考證與考古之風,書家亦多臨摹出土之古碑、古帖,晚清篆刻家吳昌碩即以臨寫石鼓篆體著名於世,其筆力較原拓圓厚且更雄渾,運腕使指亦堅勁沈著,且轉嫁於篆刻及繪畫創作,均顯見石鼓神韻而別具奇趣,為中國近代書法與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巨匠。
吳氏之藝術成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