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2、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3、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4、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 5、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6、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7、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8、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 文言文翻译题的启示 采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 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 常用虚词 固定结构 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直译——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以一种修养面对两种结果 必须首先学会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拒绝 仍然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被拒绝是面试后的两种结果之一。 被拒绝是招聘单位对我们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什么地方与用人要求不一致,而不仅仅是面试中的表现。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想去”等等。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再做努力。 必须学会欣然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接纳 以具体的形式感谢招聘单位的接纳,如邮件、短信 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适应工作需要 把走进工作岗位当作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认真思考如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头。 Thank you *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考试时,遇到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可意译为“鄙人”或“您的仆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译: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何陋之有? 有何陋 ? 有什么简陋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还自扬州。《伤仲永》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自扬州还。 我从扬州回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一、联想推断法 05年湖南卷11题答案A: 李超,字魁吾,淄之鄙人。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 —— 诸葛亮《出师表》 鄙:边境 卑鄙:出身低微、学识浅陋;粗俗 ⒈根据所学来推断 鄙:粗俗 ⒉联想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推断: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众叛亲离 (通“叛”,背离 ) 06年高考全国统一卷第8题答案B: 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不尚空谈:崇尚 二、相似结构推断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 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05年浙江高考卷11题B项: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堂庑:堂屋走廊 庭除:庭院台阶 三、以形释词法 如从字形结构入手: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 1、“若少屈,冀得一归觐”(2004年全国高考题)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