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
(一)项目背景 - 1 -
(二)项目概况 - 13 -
(三)项目建设意义 - 16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17 -
一、地理环境及优势条件 - 17 -
二、存在的挑战因素 - 18 -
第三章 建设规模与推荐理由 - 19 -
(一)建设规模: - 19 -
(二)推荐方案及其理由 - 20 -
第四章 厂址选择 - 20 -
(一)厂址现状 - 20 -
(二)厂址条件 - 21 -
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 - 26 -
(一)技术方案 - 26 -
(二)设备方案 - 26 -
(三)工程方案 - 28 -
第六章 环境影响分析 - 33 -
(一)项目厂址与环境现状 - 33 -
(二)项目建设与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 35 -
(三)环境保护措施 - 37 -
(四)环境影响评价 - 38 -
第七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 39 -
(一)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 39 -
(二)安全保证体系和措施 - 39 -
(三)消防措施 - 40 -
(四)自然灾害的防范 - 41 -
第八章 组织计划 - 42 -
(一)建设招标 - 42 -
(二)建设方式 - 43 -
(三)建设项目的管理 - 43 -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 44 -
(一)总体设想 - 44 -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 44 -
第十章 项目投资估算 - 45 -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评价 - 46 -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 46 -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 47 -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 48 -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9 -
(一)结论 - 49 -
(二)建议 - 50 -
第一章 总 论
1.1 申请项目概述
1.1.1 本项目所属技术领域
本项目属于畜牧业家禽养殖技术领域。乌鸡养殖为农村经济来源的一项,发展乌鸡养殖产业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七大明确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乌鸡养殖在汉阴县的部分乡镇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良种乌鸡高效养殖与产业化示范开发,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繁荣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2 项目名称及实施单位
项目名称:陕南良种乌鸡高效养殖与产业化示范
项目实施单位:汉阴县秦盛绿色禽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汉阴县龙垭镇龙垭村
建设内容及规模:利用汉阴县良好的养殖基础,优良的水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条件,扩建一个良种乌鸡10000羽(套)的品种繁育场,良种乌鸡180万羽规模的孵化车间,年加工、包装1200吨乌鸡蛋和10万只乌鸡的生产能力。从而建立陕南良种乌鸡高效养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陕南绿色食品品牌,使养殖业真正成为实现陕南突破性发展的突破口。
1.1.3 项目背景
1、我国是世界上养禽历史最古老的国家。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鸡的遗骸,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我国的养禽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了。据1963年我国考古研究所出版的《京山屈家岭》一书中报道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陶鸡,据1981年我国《考古学报》上发表的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鸡的上膊骨、尺骨、锁骨、胫骨和跗跖骨等,又据1984年《考古发掘研究》报道,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出土的鸡的跗骨,并经放射性碳素分析,据研究者对其中14个跗跖骨长度测量的资料,平均为7.8毫米,范围为70~80毫米。这与红色原鸡的跗跖骨长度范围62~68毫米比较,已大为增长,表明是土鸡骨的鸡,这不同于野生时代的红色原鸡,而是已被驯化增大了体形的家鸡了。表明4500多年前,鸡已在我国长江流域普遍饲养。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期封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统治下,养禽业一直处于农家副业、粗放饲养、自生自灭状态下,不仅得不到发展进步,相反天灾人祸摧残,养禽发展十分缓慢,如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统计资料,全国有鸡2.96亿只,鸭0.56亿只,共3.6亿只。抗日战争胜利后降为3.0亿只,新中国建立前一年仅有2.5亿只。
新中国成立后,养禽业受到政府的十分重视,养禽业很快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1952年底,全国家禽数量恢复到3.0亿只,1957年底,全国家禽数量7.1亿只;1959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为发展家禽业召开了家禽会议,1959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高速发展家禽业的评论;1960年2月农业部和商业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号召抓紧春孵,要求我国家禽业在1959年的基础上,继续更大发展,年底全国家禽数量要达到15亿只,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1965年上
文档评论(0)